上周陪楼下张阿姨去看墓,她攥着老伴的照片,指尖蹭着相框边缘反复说:“得找个能常来的地方,我腿不好,太远的话,怕以后走不动。”其实选墓哪是选“豪华”,不过是选一份“安心”——能常来看看,能对着那方小土堆,说句“我来了”。新乡人常问的西陵公墓和龙居山公墓,到底哪个好?倒不如说说它们各自藏着的“心意”。
先讲最实在的位置。西陵公墓在凤泉区北环路附近,算是“城边子”的公墓,从老城区解放路出发,沿着北环路开20多分钟就到,门口还通着3路公交,早高峰从东区过去,绕开堵车点也才40分钟。张阿姨一开始先去的西陵,下车时工作人员主动过来扶她,说“阿姨您慢点儿,台阶铺了防滑垫”。清明前后,西陵门口会停免费的摆渡车,不用跟着车流挤,对于腿脚不好的老人来说,确实方便。
再看龙居山,它在卫辉的太行山余脉那边,离市区远点儿,开车要1个小时,但路是去年刚修的柏油路,顺着山边绕,沿途能看到成片的玉米地和野酸枣树。第一次去的时候,张阿姨坐在车上,望着窗外的山说“这山像老家的后山”。龙居山的环境是“野”的——没有整齐的围墙,墓位顺着山势自然铺展,旁边是原生的橡树林,树杈上还挂着去年的橡子壳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话。张阿姨蹲在橡树下,摸了摸树干上的纹路,突然红了眼:“老头子以前在老家,总爬树摘橡子给我吃,这树比我胳膊还粗,他肯定喜欢。”
说到服务,两家都有贴心的地方,但侧重不一样。西陵的服务像“老邻居”,实在。工作人员介绍墓位时,不说“我们的墓是风水宝地”,只说“这个位置朝阳,冬天10点就能晒到太阳,您来坐会儿,暖得很”“那边有个便民箱,里面有纸巾、矿泉水,您渴了就拿”。还有免费的骨灰寄存服务,要是暂时没选好墓,能先把骨灰放在专门的房间里,每天有人打扫。龙居山的服务更像“定制礼物”,有温度。比如可以把老伴的书法作品刻在墓碑上,或者在墓位旁边种一棵银杏,树牌上写着“老伴的树”;还有生态葬的选项,树葬的墓牌是一块小小的石头,埋在树底下,工作人员说“每棵树都有编号,以后每年来浇水,树长得壮,就像他还在陪着你”。张阿姨问:“那树葬是不是真的能和树一起长?”工作人员蹲下来,指着一棵小银杏说:“您看这棵,是去年李叔叔的老伴种的,现在已经长到膝盖高了,明年就能结银杏果。”
其实到最后,张阿姨选了龙居山橡树林旁边的位置,不是因为它贵,是因为站在那棵橡树下,她能想起老伴爬树的样子;而一起陪选的小伙子选了西陵,因为他说“我妈每天要去菜市场,顺路就能来看看我爸,不用特意跑远”。原来选墓从来不是“比谁更好”,是“比谁更懂你心里的那点念想”——西陵的好,是“能常来”;龙居山的好,是“像老家”。
想起张阿姨最后摸了摸墓碑的位置,轻声说:“老头子,这下你不用怕孤单了,我每月都来,给你带你最爱的酱牛肉,再给你说说家里的事儿。”风正好吹过橡树林,叶子沙沙响,像有人在回应她。其实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,最好的墓,不过是“能把思念放进去”的地方——不管是西陵的松柏,还是龙居山的橡树林,只要能让你觉得“他还在”,就是最合心意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