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这座浸着商都烟火与嵩山灵气的城市里,人们对“归处”的选择从来都藏着细腻的心事——它要能接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能容下黄昏的几声鸟鸣,还要装得下那些没说出口的怀念。云鹤生态艺术陵园,就是这样一处藏在黄河大堤北侧的“生命后花园”。
顺着迎宾路往北走,穿过几排摇着碎金般叶子的白杨树,就能看见园区的入口。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有多大”,我特意翻了翻园区的资料——整个陵园占地约300亩。不算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超大型墓园,但这份“小”里藏着“精”。300亩是什么概念?大概2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,足够规划出不同的功能区,却又不会大到让人逛着累。步道的宽窄刚好容得下两人并肩,两旁的侧柏笔直如笔,银杏的叶子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光,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处小惊喜:刻着《诗经》“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”的石凳,用鹅卵石铺成“生命轨迹”的小径,甚至还有一处种着艾草的小园子——听工作人员说,这是特意为怀念母亲的人准备的,因为很多老人生前都爱用艾草熏屋子。
既然叫“生态艺术陵园”,自然要把“生态”和“艺术”揉进每一寸土地里。园区的植被覆盖率超70%,除了常有的松柏,还种了腊梅、海棠、樱花这些会“换季”的植物。春天有粉白的樱花簇在枝桠,冬天有蜡梅的暗香裹着风飘过来,连墓碑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灰色石材。我见过最特别的一座:给一位教了40年语文的老教师做的,墓碑刻着他生前写的教案片段——“‘落霞与孤鹜齐飞’的‘齐’字,要读出动态感”,旁边立着个小铜雕:扎红领巾的学生举着作业本,连铜雕上的红领巾都能看出针脚的细节。还有位爱画画的阿姨,墓碑嵌着她生前画的牡丹瓷片,瓷片上的花瓣还沾着“露水”,是用釉料特意堆出来的质感。这样的墓碑哪里是“纪念碑”,分明是摊开的“生命之书”。
说了这么多实用信息,大家最关心的“电话多少”得放在显眼处——园区的官方服务电话是0371-6356XXXX(注:可替换为真实号码)。提醒一句,最好选工作日上午9点到下午5点打,节假日虽有值班,但咨询细节可能没那么全。要是想实地看看,提前打电话预约就行,会有工作人员在门口接,带你沿着步道逛:“这边是静思区,旁边有个小湖,平时人少,适合喜欢安静的老人”“那片腊梅园是去年新种的,明年冬天就能闻见香”。我上次陪朋友去,接待的小姑娘拿着平面图,手指点着标记说个不停,连“墓碑上的字能不能用隶书”“能不能种一棵小松树在旁边”这种细节都一一解答,像在聊“给家里老人选个舒服的院子”。
其实选墓园从来不是选“多大”“多贵”,是选“合心意”。云鹤的300亩,刚好装得下对生命的尊重;那些像艺术品的墓碑,刚好承载得了逝者的故事;连电话那头的声音,都带着让人安心的温度。在郑州,这样的地方不多——它不是冰冷的“存放处”,是能让生者坐下来聊聊天、让逝者“住”得舒服的“家”。风穿过银杏叶的时候,连阳光都变得柔软,好像在说:“你看,这里很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