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的东郊总沾着紫金山的灵气,从市区往汤山方向开,过了阳山碑材不远,青龙岗纪念园的入口就藏在两排香樟树后面。没有夸张的门楣,只有枝叶交叠成的“绿色通道”,像老邻居伸出的手,轻轻接住每一位来寻旧的人。
很多人第一次来都会问:“青龙岗到底有多大?”准确数字是120亩——差不多11个标准足球场的规模。但在青龙岗,你不会把它当成冰冷的数字,因为每一寸土地都“长”在自然里。设计师顺着山体的坡度铺展园区:最前面的纪念区立着三米高的英烈墙,刻着200多位抗美援朝战士的名字,墙前总摆着市民送的白菊;往上走是园林区,两亩桂花林和三排樱花树交错,秋天香飘十里,春天花瓣落得像雪;再往后的安息区,墓位顺着山体等高线排列,每排之间留着两米宽的步道,种着罗汉松和栀子花,风一吹,枝叶沙沙响像在说话。
养护师傅老周在这里做了八年,他的剪子比谁都熟悉园区的树。“你看那棵老槐树,”他指着园林区的大树说,“开园时就有了,现在每年春天开得最旺。有位阿姨每周来,坐在树下织毛衣,说‘我家老头以前就爱蹲槐树下听戏,现在我织件毛背心,他能听见针响’。”老周每天清晨都要绕园区走一圈,摸一摸香樟树的树皮,捏一捏罗汉松的枝叶,“这些树是有灵性的,照顾好它们,就是照顾好里面的人。”
安息区的设计最让人安心。每处墓位都留了一米五的间隔,旁边种着小龙柏或月季,有的家属会添株小桃树,春天开粉红的花,像给亲人的窗台摆了盆花。“我们不让种高大的树,怕挡了别人的阳光,”老周说,“但小树苗能长大,等它们成了‘小伞’,就能替亲人遮点雨。”有位经常来的大叔说:“我选青龙岗不是因为大,是因为它‘活’——能闻到花香,能听见鸟叫,像亲人还住在家里的院子里。”
其实问“占地面积多大”的人,本质是在找“安心”:怕墓园太挤,怕亲人的安息地没有温度。而青龙岗的120亩,刚好给了这份“安心”——不多不少,刚好留足自然生长的空间,刚好装下每一份温热的思念。当你站在桂花树下,风里飘来一丝甜香,会忽然明白:所谓“面积”不过是丈量尊重的尺度,青龙岗的尺度,刚好是“刚刚好”——刚好能让每一位来者,在花影里、在树声中,好好和亲人说说话。
120亩的青龙岗,像一本摊开的书,每一页都写着“尊重”:尊重自然的轮廓,尊重生命的重量,尊重每一段不该被忘记的故事。它不是“墓园”,是“思念的花园”——死亡不是终点,而是换了一种方式,和自然、和爱,永远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