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城北的邙山脚下,有座浸着千年文脉的墓园——邙山墓园。老辈人常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邙山的黄土里埋过东周的诸侯、唐代的诗人,连风穿过墓园的松柏时,都带着点“北邙丘垄尽公卿”的旧韵。如今的邙山墓园,依着邙山的缓坡,面朝黄河的浪涛,门口的石牌坊上刻着“北邙福地”四个大字,连石缝里都长着几株倔强的狗尾巴草,像在跟来人说:“这儿的土地,藏着郑州人的根。
中原西路是郑州向西延伸的“生活线”。它从二七塔下的热闹里钻出来,掠过西流湖的芦苇荡,穿过高新区的写字楼群,一直往西铺到洛阳的中州路。对于住在市区西边的人来说,中原西路是“日常”的代名词——早上在路边买份胡辣汤,傍晚接孩子放学沿着路走,连周末逛商场都要顺着这条路往西边去。所以当有人问“邙山墓园离中原西路多少公里”,其实问的是“从我的日常,到亲人的长眠,要跨过多远的距离”。
要说具体的公里数,得看你从中原西路的哪一段出发。若是从西流湖地铁口旁的中原西路算起,自驾往北走天河路,约17公里的路程,会经过古荥镇的老街道,墙根下还摆着卖糖稀的小摊子,摊主的吆喝声能飘出半条街;要是走北四环,绕点远,约19公里,但能看见黄河大堤上的白杨树,风一吹,叶子响得像谁在轻声念叨着什么。坐公交的话,从中原西路的西四环站坐723路,晃22站,约莫45分钟,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变成麦田,再变成邙山的土坡,等你看见墓园门口的松柏时,刚好把城市的喧嚣甩在身后。
可这一路的距离,从来不是导航里冷冰冰的数字。春天的时候,天河路两边的桃花开得漫山遍野,花瓣飘进车窗,连手里的菊花都沾了点甜;秋天的北四环,银杏叶落得满地金黄,路过黄河大桥时,能看见黄河水卷着泥沙向东流,像在跟你说“日子要往前过,思念要藏在心里”。要是清明或冬至去,得早半小时出门——北四环的早高峰会堵,但堵在路上的人,手里都攥着菊花,有的还提着刚买的包子,像是要给故去的人带份热乎的早餐。
其实啊,那些问距离的人,从来不是真的在意几公里。他们在意的是,从每天走过的中原西路,到第一次去的邙山墓园,有没有一条不那么陌生的路;是从热热闹闹的生活里,到安安静静的墓园,能不能慢慢整理好自己的心情。而当你真的踏上这条路,会发现那些公里数变成了风里的花香,变成了路边的树影,变成了黄河的浪声——它们把“距离”揉成了一段有温度的旅程,让每一次出发,都变成了一场带着思念的奔赴。
就像去年春天,我陪朋友去邙山墓园看他母亲。我们从中原西路的西流湖出发,走天河路,路过一片桃花林时,朋友突然说:“我妈生前最爱的就是桃花,每年都要我陪她去看。”话音刚落,一片桃花飘进车窗,落在他手心里。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所谓的距离,从来不是空间的远近,是“我还想着你”的心意,是“我带着你的喜欢往前走”的勇气。
郑州的风里,藏着太多这样的故事。邙山墓园离中原西路的距离,是17公里,是19公里,是45分钟的公交程,但更是一段从“日常”到“思念”的路,一段带着温度、带着回忆的路。当你沿着中原西路往北走,穿过桃花林,路过黄河桥,看见墓园门口的石牌坊时,你会发现,那些藏在公里数里的,从来不是距离,是“我还记得你”的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