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河南黄河纪念公园的步道上,风里裹着黄河水的腥甜和远处麦田的清香。不同于有些墓地刻意营造的“肃穆感”,这里的风是活的——顺着河湾的弧度绕过来,掠过老槐树的枝桠,带着些细碎的叶声,像极了老家院门口的风。很多来选墓地的人说“一进这儿,心里就松快了”,这种“松快”,或许就是老人们常说的“风水对了”。
其实中原人讲的“风水”,从来不是画符念咒的玄虚。就像黄河纪念公园所在的邙山段,本来就是老辈人口中的“吉地”——邙山的土是沉了千年的黄土,攥在手里能感觉到温凉的分量,像攥着中原人的根;脚下的地势微微隆起,既不会被黄河涨水漫到,又能远远望着河面上的船影;园区里的树不是移栽的名贵品种,而是原来就有的老槐树、榆树,每棵树都有自己的“脾气”——有的树桠歪向河面,像在伸手摸黄河水;有的树底下有块青石头,是早年村民歇脚的地方,现在还留着。园区的规划没动这些“老东西”,反而把步道绕着树铺,墓区对着树的方向,连路灯都是仿着老煤油灯的样子,挂在树杈上,晚上亮起来,像极了老家村口的灯。
常来这里的人都知道,所谓“风水好”,其实是“合心意”。有个姓王的大哥,每年清明都带着儿子来,他爹的墓就在老槐树下。“我爹当年在黄河边扛过沙袋,后来搬去城里,总说‘闻不到河风睡不着’。”王大哥蹲在墓前,把带来的烧饼掰成小块,撒在地上,“你看这树,是我爹当年扛沙袋歇脚的树,现在让他守着树,守着河,比什么‘风水宝地’都强。”还有个阿姨,选墓的时候特意挑了能看到麦田的位置:“我妈是种了一辈子地的人,去年清明我带她来逛,她站在这儿说‘你看那麦浪,跟咱老家的一样’,后来她走了,我就把她放在这儿,让她每天看麦浪。”这些细碎的故事里,没有什么“招财进宝”的奢望,只有“让亲人住着舒服”的朴素心愿——而这,恰恰是“风水”最本真的意义。
有人问过园区的管理员,“你们这儿的风水有什么讲究?”管理员笑着指了指远处的黄河:“你看那河,不是直挺挺的,而是绕着邙山转了个弯,这叫‘玉带环腰’;你看那土,踩上去软乎乎的,却不会陷脚,这叫‘土厚宅安’;你看那树,每棵都长得直,没有歪歪扭扭的,这叫‘玉树临风’。”可管理员又补充:“其实这些都是老辈人的说法,说到底,就是脚下的土扎实,眼前的景熟悉,风吹过来没有怪味,雨落下来不会积水。你说,这样的地方,住着能不踏实吗?”
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黄河染成了金红色,风里传来远处麦田的麦香。路过一处墓区,有个小姑娘蹲在墓前,把折好的纸船放在地上:“奶奶,我折了黄河的船,你要是想老家了,就坐船回去看看。”风把纸船吹得晃了晃,却没有吹走——就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留着中原人的牵挂,留着黄河的温度。所谓“风水好”,不过是“让亲人住在熟悉的风景里,让活着的人想着的时候,能找到回家的路”。而河南黄河纪念公园的“风水”,恰恰藏在这每一缕河风里,每一寸黄土里,每一个“想让亲人舒服”的心意里——这是中原人骨血里的踏实感,是比任何“风水讲究”都珍贵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