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云梦山庄3号楼的王伯端着那只裂了条细缝的瓷缸子下楼——这缸子是儿子2015年结婚时买的,王伯嫌贵却天天端着,说"瓷厚,保温"。巷口的李婶已经支起煎饼摊,铁铲柄上缠的纱布泛着油光,是三年前防烫缠的。"伯,今天加个蛋?要脆的?""对,脆的,多放葱花。"油香裹着葱花撞在老槐树的枝叶上,落进每个路过的人鼻里。这样的清晨重复了十几年,直到上周,李婶的煎饼摊前多了句闲聊。
"婶,我昨天看公告栏,咱小区要搬?"问这话的是刚下班的小琳,攥着快递盒,鼻尖沾着油星子。李婶的铁铲顿了顿,抬头看公告栏里那张淡蓝色的"城市规划民意调研表"——底下小字写着"云梦山庄及周边区域规划调整调研"。"我侄女在区里上班,说新兴路要东延,咱小区在规划线上。"张姨的话像石子落湖,当晚业主群就炸了。
住在5号楼的小夏是建筑设计,把调研表拍进群:"表格有'居住用地优化''公共设施配套'选项,应该是调整功能。"群里立刻热闹:有人说"早该搬,水管老漏",有人问"孩子上学怎么办",小夏翻出规划草案:"回迁可能在东边政务区,离地铁近。"可王伯只关心老槐树:"那是我搬来时种的,现在遮半条巷,搬了能带上不?"

社区李主任最近天天泡小区,昨天蹲在老槐树下记笔记——几个老太太围着她:"搬了要留乘凉地""回迁厨房要大,给孙子做红烧肉""健身器材得挪过去,我要练太极"。李主任把每条都记在带格子的本上,笔帽挂着小朋友送的纸星星:"不是要搬,是调研,大家的意见最重要。"
傍晚我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,看王伯和张叔下棋。王伯的瓷缸子放旁边,茶凉了还飘着茉莉香。"将!"王伯推"车",张叔挠头:"明天带好茶赔你。"李婶端着煎饼过来:"伯,给你留的脆的。"不远处小宇带着小朋友跑,泡泡机吹出彩色泡,沾在槐枝叶上像撒了星星。
其实云梦山庄要不要搬的答案没那么急。那些瓷缸里的茉莉香、裹葱花的煎饼味、老槐树下的象棋,还有隔着窗户喊"吃饭了"的声音,早把"云梦山庄"熬成温粥——就算碗换了,粥的温度不变。

今晚路过煎饼摊,李婶对着手机笑:"儿子别担心,搬了妈的摊也去,你回来还能吃脆煎饼。"王伯插话:"新小区树下摆棋盘,你过来下两局。"风里飘着煎饼香和槐叶香,我忽然觉得,不管搬不搬,云梦山庄的温度从来都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