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陵陵园上山分武道文道吗

  • 2025-10-27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第一次去黄帝陵的人,爬桥山时总爱拽住路边的讲解员问:“这上山的路,真分武道文道吗?”明明眼前就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路,两边是合抱粗的古柏,枝桠交错着罩住天空,可总有人盯着脚下的石板缝来回瞅——毕竟泰山有“文走东、武走西”的说法,孔庙有“文官下轿、武将下马”的规矩,黄帝陵作为“天下第一陵”,难道不该有这样的讲究?

问过黄帝陵的老讲解员,翻县文化馆里起毛边的《黄陵县志》,甚至蹲在轩辕庙的门槛上看清朝的重修碑记——从头到尾,都没找着“武道文道”的半个字。桥山的登陵路从轩辕庙后门的石狮子脚边开始,沿着山势往上铺,青石板的缝隙里长着几株倔强的狗尾草,每一步踩下去都能感觉到岁月的硬度。中间会经过汉武仙台,那是汉武帝祭祀黄帝时筑的高台,台阶陡得像竖起来的梯子,有人扶着石栏杆一步一喘,有人撸起袖子三两步冲上去,导游笑着说“这叫文爬仙台武上陵”,可也就是句逗游客的玩笑话,当不得真。

后来跟桥山脚下的老人聊天,才懂这说法是怎么“长”出来的。早年间村里的人去祭祀,有的扛着锄头走得快,有的背着香烛走得慢,有人就打趣“快的是武道,慢的是文道”;再后来游客多了,有人把登陵路的左右小路附会成“文武”——左边的小路能看到“挂甲柏”(传说黄帝曾挂盔甲在树上),右边的能摸到“脚印石”(传说黄帝踩过的石头)。其实都是老百姓的巧思,把黄帝“文武双全”的传说,揉进了脚下的每一寸土。

黄帝陵陵园上山分武道文道吗-1

可黄帝陵从不会因为这些巧思改变什么。你可以沿着中轴线走,踩过每一块被历代游客磨得发亮的石板,听鞋跟敲出的“咚咚”声,像在跟五千年前的黄帝打招呼;也可以绕到古柏丛里的小路上,看阳光穿过柏叶洒下的光斑,像极了仰韶文化里的彩陶纹路;甚至可以在汉武仙台的台阶上坐一会儿,回头望一眼轩辕庙的飞檐——那飞檐上的琉璃瓦,还留着明朝的阳光,风一吹,檐角的铜铃就响,像在说“慢点儿走,别急”。

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路的名字,是走在路上的人。去年秋天碰到个穿藏袍的老人,沿着登陵路一步一拜,每拜一下都要摸一下身边的古柏,手掌蹭得柏树皮发亮;还有个戴眼镜的学生,蹲在台阶上画古柏的年轮,铅笔尖在本子上转得飞快,说要把“五千年的痕迹”画下来;更有个抱着孩子的妈妈,指着山顶的黄帝陵说:“那是咱们所有人的爷爷,咱们要轻轻走,别吵醒他。”他们不管走左边还是右边,眼里都带着光——那光是对祖先的敬畏,是对文明的骄傲,是“炎黄子孙”四个字最鲜活的样子。

其实所谓“武道文道”,不过是后人给山水加的注脚。黄帝陵不需要这样的划分,因为它承载的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根脉。你走的每一步,都是在和仰韶文化的彩陶对话,和商周的青铜对话,和秦汉的竹简对话;你摸的每一棵古柏,都藏着唐朝的香火、宋朝的风、明朝的雨;你抬头望的每一片云,都飘着“百家姓”里的每一个字。那些问“分不分路”的人,走着走着就会明白:重要的从来不是走哪条路,而是走的时候,心里装着对祖先的敬,对文明的珍。

黄帝陵陵园上山分武道文道吗-2

下山的时候,我捡了一片柏叶夹在笔记本里。风里还飘着古柏的香气,远处传来轩辕庙的钟响,忽然就懂了——黄帝陵的路,从来都不是用来“分”的,是用来“通”的。它通着五千年前的涿鹿之战,通着仓颉造字的泥板,通着嫘祖养蚕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