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末的风裹着桂树的甜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盯着手机里的云梦山庄照片发呆——莲池里的荷花刚谢,莲蓬垂着脑袋,像藏着夏天的小秘密,青瓦白墙的书院门口,老槐树的影子铺成一地碎金。突然想起后天就是中元节,朋友圈里有人讨论“有些景区会闭园办祭祀”,我对着屏幕皱了皱眉头:云梦山庄会不会也关着门?
这个疑问不是没来由的。去年中元节去邻县的古村,刚走到村口就被拦下来,村民说“今天要给老祖宗烧纸,外人不方便进”。灰溜溜往回走时,路边的野狗叫得人心慌,风卷着烧过的纸灰飘过来,连夏天的热都带着股冷意。从那以后,我总觉得中元节的空气里藏着点“拒人于千里”的味道,直到上周刷到云梦山庄的朋友圈——客服阿姨发了张芋泥饼的照片,配文“中元节的芋泥饼揉了三倍的芋泥,等你们来吃”。
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拨通了山庄的电话。接电话的正是那个阿姨,声音像泡了蜜的桂花茶:“姑娘,我们中元节不闭园呐。”她笑着解释,山庄以前是清代的云梦书院,老山长当年带着学生做的事,现在还保留着——傍晚在莲池边摆供果,不是什么讲究,就是给先人们递杯茶、留块饼;游客要是愿意,也能一起放河灯,纸灯是村里的婆婆们刚糊的,荷花形状,烛火点起来,比星星还亮。“昨天有个小伙子提前来问,说想给去世的妈妈放盏灯,我给他留了最圆的那个荷花灯。”阿姨的声音里带着股热乎气,像邻居家的婶子在跟你唠家常。
周末傍晚,我踩着夕阳的尾巴往山庄赶。刚到门口就愣住了:平时挂着红灯笼的门檐,换成了一排纸糊的荷花灯,粉的、白的,烛火在风里晃啊晃,把青石板路映得软乎乎的。检票的小姑娘递过来一张纸船形状的门票,说“这是今晚的河灯券,等下到莲池边领”。沿着石板路往里走,莲池里已经飘了几十盏小灯,有的是荷花,有的是小纸船,烛火映着水面,像撒了一把会发光的碎银子。
莲池边的老槐树下,围坐着几个老人,其中一个穿蓝布衫的爷爷正摇着蒲扇讲故事:“以前书院的周老先生,每年中元节都要带学生放河灯。有年夏天闹洪水,周先生把最后一块门板让给了学生,自己没上来——后来学生们每年都来放灯,说要给先生照回家的路。”旁边的婆婆端着竹筛走过来,塞给我一块芋泥饼:“热乎的,刚出锅,周先生以前最爱的口味。”咬一口,芋泥的香裹着桂花的甜在嘴里散开,像把整个秋天都吃进了肚子里。
“阿姨,这个灯能飞到天上找奶奶吗?”旁边的小丫头举着刚领的荷花灯,仰着脑袋问婆婆。婆婆蹲下来,帮她把灯放进水里:“能啊,你奶奶在云里看着呢,灯飘得越远,她看得越清楚。”小丫头拍着手笑,灯随着水流飘向莲池中央,烛火晃啊晃,把她的小脸蛋映得红扑扑的。
天慢慢黑下来,莲池边的人越来越多。有情侣手拉手放灯,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,还有个老爷爷摸着灯纸念叨:“娃他妈,今年的灯比去年的好看,你要是见着了,肯定高兴。”风里飘着桂香,飘着芋泥饼的甜,飘着人们的笑声,连原本以为会有的“冷清”都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、暖融融的怀念。
离开的时候,我回头望了眼云梦山庄。门檐上的荷花灯还亮着,莲池里的灯还在飘,老槐树的影子里,婆婆还在给孩子们讲故事。原来中元节从来不是什么“恐怖的日子”,它是藏在岁月里的温柔——是给先人的一封信,是给过去的一个拥抱,是我们终于学会,用温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