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青屏山脚下的早市刚摆开纸钱摊,新密城里的老人们就开始翻找压在抽屉底的黑布衫——每年这时节,往皇帝岭陵园去的路总比平时热闹些,不为别的,就想给故去的亲人添把土、烧柱香。可陵园在城南二十多里的浅山上,没车的人家犯愁时总念叨:"要是有直达的车就好了"——其实还真有,那条跑了快十年的祭扫班车,早把路线摸成了"连心线"。
常跑这条线的王师傅是个话匣子,那天我在火车站广场碰到他,他正蹲在台阶上抽黄果树,看见我打听班车,把烟蒂按在砖缝里就开讲:"市区里有仨固定上车点,最方便的是火车站广场西北角,那儿立着块蓝底白字的'皇帝岭陵园专线'牌子,每天早上6点半、7点半各发一班;青屏大街人民医院门口的公交站也有一班,7点整准点走;城东的人就去溱水路新世纪广场,7点10分那班刚好接住早市散场的人。"他摸出手机翻出张照片,是清晨的火车站,几个老人正往车上搬花篮,"别迟到啊,这班车不等人,山上的路窄,得赶在上午人多前到,不然堵在半道上急得慌。"
班车的路线像条串起烟火的线。从火车站出发,先往西蹭着青屏大街走,路过人民医院时,会接上几个攥着病历本的老人——他们大多是趁看病的空当去祭扫;接着转上密州大道往南,风里渐渐飘来曲梁镇的卤菜香,车会在商贸街路口停一分钟,有人会跳下去买袋热乎的卤猪蹄,说是要给故去的老伴带点"爱吃的";再往前过了牛店镇政府的牌子,路就开始往山上爬,最后在皇帝岭陵园的正门口停下。"全程40来分钟,中途停仨站:曲梁商贸街、牛店镇路口、皇帝岭山脚,"王师傅掰着手指头数,"要是你家在这附近,直接在路口等就行,车身上贴的蓝牌子晃得很,一眼就能认出来。"

跑得多了,师傅们也摸出了不少"小心得"。比如高峰日(清明、冬至前一周)会加开8点半的加班车,要是遇到下雨下雪,路线会绕开滑坡的路段,得提前一天打陵园的电话(6982××××)问清楚;再比如现在不用预约,但得戴口罩,车上备着免洗消毒液,师傅会提醒你"先搓搓手再坐";还有那回,有个大爷忘带身份证,王师傅直接把自己的杯子递过去:"没事,我跟门口的老张熟,说我车上来的就行。"
上星期我跟着坐了一趟,旁边坐的李大爷攥着张泛黄的照片,照片里是个扎羊角辫的姑娘。"我闺女走了五年,"他摸着照片角上的折痕,"儿子在深圳打工,没法回来,我坐这班车三年了,师傅们都认识我,每次都会帮我搬花篮。"车爬到半山腰时,风掀起窗帘,吹得他怀里的菊花晃了晃,"你看,这风就是闺女在喊我呢。"
其实这班车哪只是交通工具?它更像根细细的线,一头连着城里的豆浆油条,一头系着山上的青石板。坐在车里的人,手里捧着菊花,怀里揣着牵挂,沿着密州大道往南走的时候,风里的槐花香、路边的卤菜香、师傅的唠嗑声,全成了思念的注脚——原来最暖的路,从来不是铺着柏油的那条,而是能带着你的心意,稳稳地走到亲人身边的那条。
要是你下次要去皇帝岭,不妨去火车站找那个蓝牌子的班车。王师傅说,他会把车擦得亮亮的,把空调开得暖暖的,就等着载着你的思念,往山上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