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新乡北站往西北走两公里,柏油路的尽头就是凤凰山的入口——不是那种竖着大牌子的“陵园入口”,而是两排侧柏夹着的一条小路,风穿过枝叶的声音,先于视线钻进耳朵里。作为新乡本地人,我总觉得凤凰山的“熟”,像楼下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早餐店——不用看导航,顺着烟火气就能找着。
上周末陪 aunt 去看墓,她丈夫去年走了,一直想找个“能常来坐会儿”的地方。刚进园区门,工作人员没急着介绍墓型,先指着旁边的石凳说:“婶儿,先坐这儿歇会儿,天热,我去拿杯绿豆汤。”石凳是用本地青石雕的,摸上去有太阳晒过的温度,旁边的灌木丛里藏着个小音箱,放的是《平湖秋月》,声音轻得像落在叶尖的雨。等我们喝着绿豆汤,工作人员才掏出个平板:“咱们园区是顺着凤凰山的自然山势修的,您看这张图——墓位都在‘阳坡’,早上能晒着太阳,下午有山挡着风,走路也不用爬陡坡。”
跟着他往山上走,才发现所谓“顺着山势”不是说说而已:每一排墓位都沿着山体的坡度铺展,没有硬生生削平的土坡,也没有突兀的“景观墙”。墓道两旁的侧柏是五年前种的,现在已经能遮出一片阴凉,树坑里埋着自动灌溉的管子,叶子上连浮尘都少——后来才知道,园区的保洁阿姨每天早晚会用喷壶给树“洗脸”。走到半山腰的一个墓位,aunt 突然停住:“你看这儿,能看见远处的卫河支流!”顺着她的手指望过去,河面上飘着几艘捕鱼的小船,像撒在水面的几片柳叶。工作人员说,这种“背山面水”的位置是园区的“景观位”,但也没标什么“VIP”字样,只是比基础位多了些自然的“赠品”——比如春天的桃花瓣会落在墓前,秋天的桂香能飘到石桌旁。

说到价格,aunt 最关心这个。工作人员翻出价目表,没藏着掖着:“基础的立碑墓在3万到5万,位置是靠近山脚下的缓坡,墓道宽,推轮椅也方便;要是想要能看河的位置,大概6万到8万,碑是汉白玉的,刻字免费加两行;还有树葬,就是把骨灰埋在松树下,立个小铜牌,才2万出头——婶儿,您要是觉得贵,咱们还有老客户优惠,或者凑够三家一起订,能打九折。”aunt 捏着价目表问:“那后期有没有管理费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前三年免费,之后每年300块,包括除草、墓碑清洁,要是您不方便来,我们还能拍视频给您看。”旁边正好有个来扫墓的大叔搭话:“我爸的墓在这儿三年了,每年清明前,工作人员都会提前把墓前的草除干净,去年我没时间来,他们还帮我摆了束菊花——不是那种塑料花,是从园区里的菊花园摘的。”

其实凤凰山墓地最打动人的,是“不把墓当商品”的细节。比如墓区里的每块碑,都能自己选刻什么内容——aunt 说想刻“老周,咱们还是每天一起听戏”,工作人员立刻记下来:“婶儿,字体用您家书柜上那本《唐诗选》的字体行不?我看您刚才翻平板的时候,锁屏是您和叔一起听戏的照片。”还有园区里的公共区域,种着叔生前最爱的月季花,工作人员说:“要是客户有特别喜欢的花,我们能帮忙种在墓旁——去年有个阿姨要种绣球,我们专门去郑州买的花苗,现在开得可艳了。”
离开的时候,aunt 站在园区门口的香樟树下,摸着树干说:“就这儿吧,像老周生前常去的人民公园,有树,有花,能坐会儿。”风里飘来绿豆汤的香气,远处的卫河上,渔船的归帆正顺着水流走——凤凰山不是那种“高大上”的陵园,更像把家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