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乡的秋总是裹着桂香慢慢来,九月末的风里还带着老院儿槐树叶的清苦。上周末陪妈妈去选公墓,她攥着外婆临终前攥过的玉镯子,说“得找个能让你外婆‘闻得到家乡味儿’的地方”。朋友拍着胸脯推荐福泰:“那不是冷冰冰的碑群,是新乡人自己的‘思念后花园’。
说起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妈妈的第一反应是“别让我猜谜”。福泰的工作人员搬来藤椅让我们坐,翻开价目表的动作像翻家里的买菜本——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葬只要几千块,埋下去的是可降解骨灰盒,第二年能长出一棵小法桐,适合想留“轻牵挂”的家庭;传统立碑墓从几万块起,材质有新乡本地的青石、福建的花岗岩,位置靠湖边或者靠林带会贵一点,但工作人员会直白说“差别就是光照和安静度,您根据老人的习惯选”。最让妈妈松口气的是“一口价”——管理费、刻字费、安葬服务费全包含在里面,连给墓位擦灰的布都是免费的。“都是新乡老街坊,谁也不想玩‘藏猫猫’。”工作人员挠着头笑,像邻居家的大男孩。
绕着园区走三圈,才懂朋友说的“家乡味儿”是什么。入口处的照壁上刻着新乡八百年的老童谣:“卫河水呀弯又长,槐花开时接姑娘”;园区里种的全是本地树——法桐是老新华街的品种,国槐是奶奶家老院儿的那种,连湖边的芦苇都是从卫河边上移过来的。妈妈蹲在一棵槐树下摸树皮,突然说“你外婆小时候在卫河边放鸭子,就爱蹲在芦苇丛里数野鸭子”。最巧的是湖边有座“怀恩亭”,柱子上刻着新乡历代文人的思乡句,其中一句是明末李化龙写的“新乡月比别处亮”——那是外婆生前总念叨的话,说“死了也得看新乡的月亮”。

真正让妈妈拍板的是细节。那天风有点大,妈妈的头发吹得乱,工作人员立刻递来一把印着“福泰”的布伞,伞骨是轻的,像外婆以前用的那把;聊到外婆想“朝东”的心愿,工作人员立刻拿出罗盘,说“这片林带东边是卫河的方向,您看这排墓位,早上能晒到第一缕太阳,符合老人的心意”;甚至提到“以后想给外婆送碗扁粉菜”,工作人员笑着说“我们有代客祭扫服务,您把扁粉菜装保温桶里,我们帮您放在墓前,再拍段视频给您”。离开的时候,妈妈摸着玉镯子说“你外婆要是在,肯定会说‘这地方,中’”。

傍晚的风里又飘来桂香,妈妈望着福泰的大门说“原来墓园也能有温度”。是啊,福泰不是“做生意的地方”,是新乡人把思念“种”下来的地方——种在槐树下,种在卫河风里,种在每一句“您别急,我帮您想办法”的贴心话里。对新乡人来说,选福泰不是选一块墓位,是给爱的人“安个能闻得到家乡味儿的家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