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我去河南福寿园看外婆,都会绕到园区东边的花田走一圈——那里的二月兰开得正盛,淡紫色的花浪里,偶尔能看见嵌在泥土里的小铜牌,刻着某个人的名字和生辰。守园的张阿姨说,这两年越来越多家属选生态葬,“以前总觉得要立块大碑才体面,现在倒觉得,让亲人躺在花里、树下,比石头更‘活’。
河南福寿园的生态葬藏着“把思念还给自然”的巧思,分好几种类型。西北角的松树林是树葬区,每棵松树底下埋着可降解骨灰盒,树腰挂着刻名字的木牌,风一吹,木牌和松针一起摇晃,像有人轻轻回应;草坪葬区更开阔,浅绿草坪上立着半尺高的石牌,刻着简单的家训或诗句,远远看像草坪冒出的小嫩芽;壁葬区做了暖黄色软包,每个龛位嵌着家属提供的照片,旁边摆着小盆栽,倒像家里的阳台;最受欢迎的还是花坛葬,就藏在我常去的那片花田里。
去年帮邻居李叔选花坛葬位置的场景我还记得。他想把老伴葬在月季区——阿姨生前爱种月季,阳台摆了七八盆。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走到花田中央,指着即将盛开的月季苗说:“这里的土是配的营养土,埋的是可降解骨灰罐,几个月后根须会顺着罐子长进去,花就‘接’上了亲人的气儿。”李叔蹲下来摸泥土:“以后每年花开,是不是就能看见她?”工作人员点头:“我们定期修剪施肥,冬天换羽衣甘蓝,夏天换太阳花,四季有花守着。”价格方面,工作人员说要看位置和花种:靠近步道的月季区大概一万二,角落的菊花区三千多,中间混合花区六千左右,比传统墓葬省大半,“不用占多土地,不用每年擦墓碑,看花开就好。”李叔选了月季区,今年清明去看,月季开得艳,他蹲在花前搓花瓣:“她以前说月季要晒够太阳才香,这里太阳多好。”

我以前不懂为啥选没大碑的生态葬,直到外婆树葬满一周年。我抱桂花糕到松树下,摸树腰木牌,突然听见头顶鸟叫——鸟歪头看我,像外婆以前坐在阳台看我的样子。那一刻才明白,生态葬不是薄待,是更温柔的方式:以前对着墓碑说话隔层石头,现在对着花、树、风说话,像亲人在旁边,思念带温度。
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说,去年生态葬订单比前一年多三成,“年轻人说,与其让亲人躺石头里,不如变花变树,再陪一段。”我看着花田的二月兰,花瓣吹到手心,想起外婆生前的话:“等我走了,别买贵墓碑,埋能看见花的地方。”她的愿望实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