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”——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中国人对“归处”最柔软的想象。北邙山横卧在洛阳城北,承载着无数人的终极心愿,而北邙陵园就静静嵌在这片山林间,等着每一个寻找它的人。
很多人问,北邙陵园到底在什么地方?其实它离洛阳市区很近,就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的北邙山脚下。从洛阳市中心出发,沿王城大道一路向北,过连霍高速收费站不久,就能看到蓝底白字的“北邙陵园”指示牌。顺着指示牌转个弯,穿过一片松树林,朱红色的大门就映入眼帘——门柱上的金漆大字泛着暖光,像在说“你来了”。若坐公交,83路、91路都能直达,“北邙陵园站”下车后,步行五分钟就能走进园区;自驾更方便,王城大道快速路半小时直达,连霍高速孟津出口下来,十分钟就能摸到山边的柏油路。
走进陵园,你会发现这里不是冰冷的墓地,更像一座种满思念的花园。主干道两旁的侧柏高大挺拔,枝叶织成绿色的穹顶,阳光漏下来,在地上绣出细碎的光斑;每块墓碑都有自己的小天地,有的摆着新鲜的百合,有的放着一盒爱吃的点心,有的贴着泛黄的老照片——连风穿过的时候,都带着松针的清香和点心的甜意。园区中间的小池塘边,柳树垂着枝条,几只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,一位老人坐在石凳上,对着墓碑轻声说:“妈,今天的太阳好,我陪你晒会儿。”这样的场景,让“死亡”不再遥远,倒像亲人只是去了另一个有阳光的地方。

北邙陵园的“好”,藏在老辈人的风水讲究里:背依北邙主峰,像被温暖的怀抱裹着;面朝洛河波光,流水带着洛阳城的烟火气,日复一日地诉说着人间故事。老人们说“这地方能守着家”,所以很多人临终前会说“想回北邙山”——不是迷信,是刻在骨子里的“归处”情结。
对现代人来说,北邙陵园更像一个“记忆的锚点”。在外打工的儿子,清明会坐高铁回来,在父亲的墓碑前放一盒牡丹烟;远嫁的女儿,会让工作人员拍张墓碑照片,隔着屏幕说“妈,我很好”;甚至有年轻人把奶奶的骨灰迁来,因为奶奶生前总说“小时候在北邙山放牛郎,老了想回去”。上周我碰到一位阿姨,她一边给墓碑擦灰,一边轻声说:“妈,我带了扣肉,还是你教我的做法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墓碑上的老太太笑着,像在说“我尝到了”。
其实北邙陵园在哪里?它在洛阳城北的山林里,在王城大道的北端,在连霍高速的旁边——但更在每一个想念亲人的心里。它是奶奶的“北邙山牛郎”,是父亲的“牡丹烟”,是母亲的“扣肉”,是所有不肯褪色的时光,是所有说不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如果你问我北邙陵园在什么地方?我会指着洛阳城的北方说:“看,那片有松树的山,就是了。”它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址,是藏着温度的“家”,是中国人对“思念”最朴素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