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登封街头还裹着些清露,嵩阳路北口的公交站边,张阿姨攥着刚从巷口糕点铺买的桂花糕——那是老伴老周生前最爱的——抬头往路尽头望。她身边站着个拎着纸扎莲花的大姐,张阿姨犹豫了下,终于开口:“大妹子,你知道去少林连天公墓的班车咋坐不?以前都是儿子开车送,这星期他去郑州出差,我想自己来看看老周。
大姐笑着指了指站牌上的蓝色贴纸:“就坐‘少林连天公墓专线’,从汽车总站发的。早6点30分第一班,晚5点最后一班,每隔40分钟一趟。你看那辆车身贴‘连天公墓’蓝标的车,不用怕坐错——司机师傅都熟得很,问一声就给你提醒。”

说话间,一辆浅灰色客车缓缓靠站,车头挂着块红底白字的小牌子:“少林连天公墓专线”。张阿姨赶紧拎起脚边的布包,司机师傅见状,主动把车门往站台挪了挪:“阿姨,慢点儿,台阶有点高。”车上已经有几个乘客:靠窗边的李奶奶攥着串佛珠,膝头放着束野菊花;后排的小伙子抱着个折叠花圈,正低头给手机充电——那是给刚去世的父亲准备的。
班车从总站出发,沿着嵩阳路往南,第一站就到了老城区的菜市场。这里的早市冒着热气,卖纸钱的王婶隔着车窗喊:“张师傅,今天的黄纸进了新货,要不给你留两沓?”司机师傅笑着摆手:“不用,我上周刚给我妈买过。”车继续往前,到少林大道的市医院站时,上来个穿白大褂的护士,背着个帆布包,里面装着束百合:“我值了夜班,陪妈去看爸——他以前总说我忙,没陪他去过公园。”再往南到颖河路的福居小区,下来三个年轻人,背着登山包,里面装着工具:“上次来发现爸的墓碑前长了草,这次得拔干净。”
大概45分钟后,班车稳稳停在少林连天公墓入口。引导员小周已经在门口等着,见张阿姨拎着东西,赶紧上前扶一把:“阿姨,这边走,台阶有点滑。”张阿姨跟着小周找到老周的墓碑,把桂花糕摆好,又摸出块手帕擦了擦碑上的灰尘:“老头,我坐专线车来的,很方便——司机师傅帮我扶上车,引导员也帮我找位置。你看,我没迷路。”风掠过碑前的松柏,吹得桂花糕的香气飘起来,好像老周在说“我知道”。
这趟专线车开了五年,早就成了登封人的“思念纽带”。司机师傅换了三任,但每任都记着常坐的老人:比如每周三坐头班的赵爷爷,总忘带零钱,司机师傅会帮他垫上;比如每月十五来的陈奶奶,腿不好,师傅会把车停得离站台更近。车上的志愿者是公墓的工作人员,每逢清明、寒衣节,都会来帮老人拎祭品、解答问题——上次有个阿姨带着患老年痴呆的母亲,志愿者一路扶着老人,还帮着找墓碑。
上个月我陪外婆去的时候,还遇到件暖心事。那天早7点半,站点有个阿姨带着糖尿病的妈妈,妈妈腿肿得厉害,走不动路。司机师傅见状,赶紧下车扶着老人上车,还找了个靠门的位置,说:“阿姨,这个位置宽,你把腿抬上来歇会儿。”车上的乘客也都往里面挪了挪,给她们让出空间。阿姨连说谢谢,司机师傅笑着说:“不用谢——这趟车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的。”
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趟班车不只是交通工具。它载着清晨的烟火气,载着医院的牵挂,载着小区的热闹,最后停在宁静的公墓。车上的每一个人,都带着对亲人的想念;每一站的停留,都是一份温暖的等待。
要是你也想坐这趟车,记得提前查好时刻表——清明前两周的周末会加开两趟早班(6点和6点20分);要是行动不便,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