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早上,我妈在厨房熬小米粥,蒸汽模糊了窗户,她突然回头说:“你爸昨天翻旧相册,指着那张带银杏树的照片问‘之前说的御泉森林陵园,是不是还在昌平?’”我赶紧摸出手机查导航,陵园在十三陵镇的山脚下,离市区四十分钟车程。可转念一想,要是直接开车过去,老人走不动路怎么办?园区有没有轮椅?周末参观用不用预约?一堆细碎的问题涌上来,这时候最想做的,就是找个能说清楚的人——比如御泉森林陵园的客服。
其实御泉森林陵园的名字我早有耳闻,朋友去年给奶奶选墓地时提过,说“那地方像个森林公园”。真到了门口才发现,园区的门脸很低调,褐色的木牌上刻着“御泉森林陵园”六个金字,没有夸张的装饰,倒像进了老家的山坳。往里走是两排高大的银杏树,叶子正黄,风一吹就飘下来,落在青石板路上,像铺了层软乎乎的金毯子。最醒目的是园区中央的泉眼,用汉白玉围了个方池子,水从地下咕嘟咕嘟冒出来,旁边立着块老石碑,刻着“御泉甘冽”——朋友没骗我,这水真的甜,我妈接了半杯,抿了一口说:“跟我老家井里的水一个味儿。”
找御泉的电话没费多大劲,官网首页就有醒目的400开头客服线,或者关注公众号“御泉森林陵园”,底部“联系我们”里不仅有值班电话,还有专属顾问的微信。我上周打过去,接电话的是个姓刘的姑娘,声音里带着点热乎气:“姐,周末参观不用预约,直接来就行。要是带老人,我让门岗留辆轮椅,您到了报名字就行。”挂了电话我才反应过来,她没说一句套话,连我没问的细节都替我想到了——园区上坡路多,轮椅能推”“泉眼旁边有石凳,累了能歇”。

上周末带着父母去,提前半小时打了电话,顾问小张已经在门口等了,举着写我名字的纸牌,穿件藏青色制服,看着特踏实。他带我们走了条抄近路的石板路,路过一片老槐树时停了停:“这树是原来村里的,有一百多年了,很多家属都愿意选这附近的位置,说‘有老树根着,踏实’。”我爸摸了摸树干上的纹路,问:“这地方能刻家训不?”小张立刻掏出平板,翻出好几个案例:“您看这家刻了‘耕读传家’,用的是隶书,和汉白玉墓碑特别搭;还有这家刻了‘平安是福’,是孩子写的毛笔字,我们帮着拓上去的。”我妈凑过去看,指着一张照片说:“这姑娘刻的‘妈妈我爱你’,真清楚。”

逛到福泽区的时候,我妈突然说:“我想给你爸选个能晒太阳的位置。”小张立刻翻开手里的笔记本:“阿姨,东南方向那排就不错,早上能晒到太阳,下午有树荫,不会太晒。”说着就带我们往那边走,路过泉眼时特意停了停:“这水是活的,您要是定下来,我们能帮着接瓶泉⽔,撒在墓前,算‘认门’。”我爸蹲在地上摸了摸墓碑的材质,说:“这石头够结实。”小张笑着说:“是山东的汉白玉,雨打不裂,风吹不花,您放心。”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银杏树的影子拉得很长,我妈抱着半瓶泉⽔,跟小张挥手:“下次来还找你啊。”小张笑着喊:“阿姨,有问题直接打我电话,24小时开机。”坐在车上,我爸突然说:“刚才那姑娘说的‘老槐树’,让我想起老家的树了。”我妈接话:“还有那泉⽔,比超市卖的好喝。”我看着后视镜里逐渐变小的园区,突然明白——找御泉森林陵园的电话,从来不是找一个冷冰冰的号码,是找一个能听懂你心事的人。你说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