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清晨,我跟着朋友去中原文化艺术陵园看她母亲。我们从郑州市区出发,沿中州大道往北开,过黄河大桥时,风里忽然裹着邙岭的土味——那是黄河水汽混着黄土的香气。朋友指着前方缓坡上青灰色门楣说“到了”,鎏金的“中原文化艺术陵园”几个字,在晨光照里泛着温温的光。
很多人问中原文化艺术陵园在哪,其实它就躺在郑州正北、邙山南侧的臂弯里,脚边绕着黄河的支流索须河。往东能看见黄河大桥上车流如织,往西是连绵的邙岭,像中原人祖祖辈辈靠惯的肩膀。老辈人常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邙山黄土厚、地势高,是中原人数千年认定的“安魂地”;而黄河是母亲河,多少人喝着黄河水长大,把亲人安在能看见黄河的地方,像还守着母亲的衣角。
为什么选这个位置?陵园的老管理员说,答案在中原人的文化基因里。中原人讲“根”,讲“传承”,邙山是“根”的坐标,黄河是“情”的纽带。走进陵园,主干道旁立着仿汉阙的石柱,柱身刻着《诗经》里的“蒹葭苍苍”;文化广场上有大禹治水、洛神赋的浮雕,每一刀都刻着中原的故事。再往深处走,是片二十年的银杏林,秋天时金黄叶子落满小径,像给故人铺了条温柔的路——这哪里是陵园,是把中原文化“种”进了土里。
至于怎么去?交通很方便。市区坐91路到黄河大桥北站,转陵园接驳车就行;自驾走中州大道过黄河大桥,转邙岭大道往西,40分钟就能看见那抹青灰色门楣。我见过很多人来这里:有年轻人推着轮椅上的父母,有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,他们沿着缓坡往上,穿过银杏林,在墓碑前放下鲜花。风里飘着牡丹香(陵园种了大片中原牡丹),混着黄河的水汽,连悲伤都变得温柔。

上周我又路过陵园,门口的牡丹开了,粉的白的铺成云。一位老先生蹲在墓碑前擦照片,照片里是穿布拉吉的姑娘。“这是我老伴,当年我们在黄河边谈恋爱,她总说要找能看见黄河的地方。”老先生抬头望黄河,白发被风掀起来,“现在她每天都能看见,还能闻见牡丹香。”那一刻我懂了,这个位置从不是简单的地址——是中原人对“根”的执念,是文化的传承,是生者对逝者最暖的安顿。就像朋友说的:“来这里不是‘告别’,是‘回家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