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的山风里,很多新密人会沿着伏羲山的余脉往南走,绕过几垄开着紫花的豌豆地,就到了凤凰山人文纪念园的山门。山门上没有夸张的匾额,只有一块青石板刻着“凤凰山”三个字,是村里老木匠用凿子刻的,每一笔都带着木纹的温度。来这儿的人大多带着心事——想给去世的亲人找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,想让思念有个能落脚的去处。不少人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“多少钱?”,其实纪念园的价格像山上的野菊一样,顺着土地的脉络长——不是标在价目表上的数字,是把亲人的喜好、日子的模样揉进去的重量。最贴地气的是生态树葬。纪念园的后坡种了一片侧柏,每棵树底下留着巴掌大的小花坛,家属可以把亲人的骨灰埋在花坛里,树身上挂着刻名字的铜牌。价格只要3000到5000块,比城里买一束进口花还便宜。上周有个小伙子来选,说妈妈生前爱养月季,“我把她的名字刻在第三排的柏树上,师傅帮我在花坛里种了她最爱的红月季,等春天开花,我就能抱着花站在树底下,像她还在阳台喊我‘吃饭啦’一样。”传统的立碑墓藏在山腰的阳面,顺着缓坡排开,像给山穿了件带花纹的衣裳。汉白玉的立碑最受欢迎,碑身刻着松鹤延年或者梅兰竹菊,碑座是青石雕的莲花,阳光晒上去,汉白玉会泛着暖光。这样的墓位价格在8到12万,不少长辈早早就自己选了,说“阳面的地儿,冬天不冷,能看见山下的溱水河”。要是喜欢简洁的,就选银杏林里的青石平板墓,碑身是平的,刻着小楷的名字,银杏叶落下来盖在碑上,像铺了层金箔,价格只要5到7万。其实价格里藏着很多看不见的“心意”。纪念园的王师傅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墓道,扫得连一片碎叶子都没有;下雨的时候,他会把塑料布盖在碑身上,怕雨水浸坏碑文;每年清明,纪念园会免费送一束白菊,祭酒是用山泉水泡的桂花酒,香得能飘到山顶;还有碑文设计,师傅会跟着家属的故事改——有人要刻爱人的口头禅“别忘带伞”,师傅就用圆体,像说话一样软和;有人要刻孩子的小名,师傅就用卡通体,像小时候写在作业本上的字。昨天遇到一对老夫妻,在银杏林里转了三圈,最后选了相邻的两个青石墓。老太太摸着碑身说:“等我走了,就跟你在这儿住,每天看银杏叶飘,比楼下的广场舞还热闹。”老头笑着说:“价格刚好,咱们的退休金能负担,剩下的钱还能给孙子买个滑板。”风里飘来银杏的清香,他们的影子叠在碑前,像年轻时一起在菜市场挑白菜的模样。凤凰山的夜很静,只有虫鸣和树叶沙沙的响。纪念园的灯是暖黄色的,照在每一块碑上,像家里的台灯。其实这儿的价格从来不是重点——重点是,你给思念选了一个能呼吸的家,它就会用每一片树叶、每一缕阳光,把思念养得暖暖的,像亲人还在身边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