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乡的雨总像急脾气的孩子,说下就下,尤其是七月的暴雨,能把路面砸出密密麻麻的泡泡。这两年常有人问我:卫辉龙居山公墓会不会积水啊?毕竟对扫墓的人来说,踩着积水找墓碑、看着雨水漫过碑基,心里总像压了块湿棉花——连给逝者的心意都打了折。
龙居山公墓的位置选得“讨巧”,在卫辉城郊的浅山余脉上,整个园区顺着山势铺展开,北高南低的坡度刚好让雨水“顺流而下”。我第一次去时,站在入口往里面看,主干道像条微微倾斜的带子,两边的墓碑区比路面稍高一点,就像给每片墓区垫了个“小台子”。工作人员说,当初规划时特意测了地形坡度——3到5度的缓坡,既不会让走上去累,又能让雨水自然排走,不会积在低洼处。连园区里的草坪都比路面高半尺,种的侧柏和冬青根系扎得深,像无形的“海绵”,能吸掉部分地表雨水。
除了地形的“先天优势”,园区的排水系统藏得很“贴心”。主干道两边的绿化带下面埋着暗沟,沟里铺了碎石和过滤网,既能挡住落叶杂物,又能让雨水慢慢渗进去。去年七月新乡下了场暴雨,我特意绕去龙居山看看——主干道上连积水的水洼都没形成,台阶缝隙里的雨水顺着预埋的管道流走,只有草坪边缘沾了点湿意。物业师傅说,每次雨季前他们都会“扫一遍”:清理排水口的枯枝败叶,用高压水枪冲通管道,“要是堵了,再大的坡也没用,得把‘嗓子眼’通开”。
常来祭扫的王阿姨最有发言权。她老伴葬在这儿三年,逢年过节都来。去年清明刚下过雨,我碰到她拎着菊花往里走,鞋跟沾了点草屑,却没沾泥。“上回我去别的公墓,雨刚停路滑得很,我差点摔一跤,”她指着龙居山的台阶说,“你看这儿,台阶缝里有排水槽,雨水直接流下去,踩上去稳稳的。”还有对刚办完手续的年轻人,小伙子说:“我查了去年新乡的暴雨数据,这儿没积水,以后我妈来祭扫,不用怕摔着。”
其实关于“龙居山有没有积水”的问题,答案早藏在每一寸地形里、每一根埋在地下的管道里、每一次提前清理的排水口里。新乡的雨还是急脾气,但龙居山把应对的心思做细了——让雨水“走得痛快”,让来的人“走得踏实”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安慰,从来不是多华丽的墓碑,而是哪怕风雨来了,也能让他们的“家”保持干爽,让活着的人能安心地说一句:“我来看你了,一切都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