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句老话郑州人都熟——小时候跟着长辈挤在中巴车上往北边去,总能听见有人念叨。北邙山在郑州人的心里,不是一座普通的山,是“离祖先最近的地方”。最近总有人问:“郑州北邙陵园有几个啊?”其实这问题里藏着点“混淆”——是问叫“北邙”的陵园有几个?还是北邙山一带的陵园有几个?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。
先给准话:郑州正规叫“北邙陵园”的,就一家。它在惠济区北邙山根儿底下,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的老园,民政部门批的经营性公墓。那为啥有人觉得“有几个”?因为北邙山郑州段确实分布着几家合规陵园,比如东边有主打生态葬的,西边有做中式庭院的,但这些都不叫“北邙陵园”。大家嘴里的“北邙陵园”,其实默认的就是那家以“北邙”为招牌的老牌陵园——它占着北邙山的核心位置,又有几十年的口碑,早成了“北邙山陵园”的代名词。
既然说到这家“北邙陵园”,就不得不提它的“烟火气”。从市区沿江山路向北,过了连霍高速,就能看见它倚山而建的门楣,没有豪华的装饰,就红漆写着“北邙陵园”四个大字,倒像老郑州的四合院门楣。进了园门,一条石板路顺着山势往上,两旁的法桐都有碗口粗,夏天遮得严严实实,连风都带着柏树叶的苦香。园子里的墓位不挤,每排之间留着宽宽的过道,能放得下供桌和鲜花。有次陪朋友选墓,看见一位老太太站在樱花树底下笑:“就这儿吧,我活着时爱养花,死了也能闻见花香。”原来那是“花葬区”,每棵樱花树对应一个福位,碑是嵌在树底的石板,刻着名字和一句“长眠于樱花下”——倒比传统墓碑多了点温柔。
其实选陵园,比名字更重要的是“踏实”。比如北邙陵园的证件都挂在大厅墙上,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《土地使用证》一目了然,不用怕“买了没保障”。交通也省心,离江山路就几百米,18路公交车能到门口,自驾有大停车场,清明时也不堵车。最让人放心的是服务——去年清明陪亲戚祭扫,赶上雨,门口工作人员递来一把伞:“阿姨先避避,等会儿我帮您擦墓位。”擦墓的布是软绒布,连碑缝里的泥都抠得干干净净,末了还帮着摆上鲜花——这种细节,比“豪华装修”更暖人心。
说到底,郑州人问“北邙陵园有几个”,问的不是数字,是“北邙山的情怀还在不在”。而那家叫“北邙陵园”的老园,之所以能留在大家心里,就是守住了“北邙”的本味:山还是那座山,树还是那些树,连风里的味道都和小时候一样——是柏叶的苦,是黄河水的腥,是长辈念叨的“葬在北邙,就是回家”。所以啊,不管答案是一个还是几个,只要能让思念有处安放,就是最好的“北邙陵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