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荥阳的北邙陵园,很多人先想起“北邙”二字——“死葬北邙”的老话传了千年,北邙山的土好像带着种“归根”的温度。荥阳市的北邙陵园就坐落在北邙山余脉上,离郑州城区不远,40分钟车程够了:走连霍高速到荥阳站下,转飞龙路往北,或者沿黄快速路一路向西,看够了黄河边的杨树林,一抬眼就能看见陵园的大门。第一次进北邙陵园,总觉得“不像陵园”。大门两侧的国槐长得比两层楼还高,树影里的石径弯弯曲曲,踩上去能听见柏叶的脆响——园区里种了几千棵侧柏,都是养了十几年的成年树,枝叶织成绿网,把夏天的热都挡在外面。中间的人工湖不大,水是浅绿的,湖边的垂柳垂到水面,偶尔有小鱼跳起来,溅起一点水花。有次早上去,碰到位穿蓝布衫的阿姨,坐在湖边石凳上,手里攥着张旧照片,对着湖面轻声说“你以前总嫌我钓鱼慢,现在我能坐这儿钓一整天了”,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一点,倒没有想象中那么凄凉,更像和老伙伴唠家常。北邙陵园的“暖”藏在细节里。祭祀区不是冷冰冰的水泥台,是青石板铺的小广场,旁边的焚化炉有抽风装置,烧纸的时候不会呛得人睁不开眼。服务中心的业务员说话都轻,上次陪邻居张叔选墓,业务员没先讲价格,反而问“叔,婶儿以前爱逛公园不?”“要不要选离月季园近的位置?”——张婶生前最爱月季,最后选了靠近月季园的墓位,业务员还补了句“春天月季开的时候,我们帮着浇浇水,您要是忙,不用特意跑过来”。去年疫情,我同事没法回来祭祀,陵园工作人员帮着摆了百合,拍了15秒的视频,同事说“看视频里的花摆得齐,叶子上还有水珠,好像我自己摆的一样”。大家最关心的价位,北邙陵园也没让人“犯难”。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葬,几千块钱就能办,碑是小牌子,嵌在树底下,春天的时候,树发芽了,好像亲人也跟着醒了;普通立碑墓从两三万到七八万都有,位置好点的,比如靠近湖边或者柏树林的,贵点,但业务员会说“这个位置冬天能晒着太阳,夏天有树挡着”——不是单纯卖位置,是替家属想“亲人住得舒服不”。还有定制墓,比如有人想把老人的书法刻在碑上,有人想刻个棋盘,陵园都能做,师傅说“刻的时候会顺着石材的纹路来,不像机器刻的那么僵”。其实选陵园,选的是“放心”——让亲人在这儿不孤单,让自己想起的时候,不会觉得“没选好”。北邙陵园没有华丽的大门,没有夸张的宣传,就像北邙山的风,淡淡的,却让人安心。有时候路过,看见柏树林里的墓碑,有的刻着“爱女小棠”,有的刻着“爷爷的菜园”,还有的刻着“猫咪奶茶”——原来不管是亲人、宠物,还是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,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