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着姑姑去看邙山墓园,她攥着爷爷生前的钓鱼竿照片,手指蹭了又蹭,嘴里念叨着“得找个能晒着太阳、闻得到草木香的地方”。我知道,她不是在选一块墓碑,是想给爷爷找个“还能继续生活”的角落——而邙山墓园,恰好接住了这份心意。
先说位置吧,它在惠济区北四环外的邙山脚下,紧挨着黄河大堤。我们从金水区开车过去,走京广快速路往北,过了黄河桥没多远,就能看见路边立着“邙山墓园”的蓝色牌子。路两边是成排的银杏林,十月末的时候叶子黄得透亮,风一吹就飘下来几片,落在车顶上,倒不像去墓园,更像去郊外踏青。离墓园几百米的地方就是黄河游览区,站在墓园的山腰上,能看见黄河水缓缓流着,爷爷生前最爱去黄河边钓鱼,姑姑说“这才是他熟悉的风景”。
进了墓园大门,第一感觉是“不闷”。往常去别的墓园,一进门就是排得整整齐齐的墓碑,连风都像被挡住了。但邙山这儿是条蜿蜒的柏油路,两旁种着石楠和月季,石楠的叶子是深绿色的,月季开着粉的红的花,连空气里都飘着点青草香。路走到一半,有个小池塘,里面养着几尾锦鲤,尾巴甩得啪嗒响。姑姑蹲下来看了会儿,突然笑了:“你爷爷以前在老家的池塘里养过鱼,总说‘鱼能活,地方就有灵气’。”旁边的工作人员没催我们,就站在不远的地方,看见我们看他,才走过来轻声说:“山腰那片位置最好,下午两点到四点有太阳,不会潮,老人家住着舒服。”他没说“风水好”这种玄乎的话,只说“住着舒服”,倒让人觉得踏实。
最关心的价格,我们也问得明明白白。工作人员拿出价目表,没有藏着掖着:最便宜的是山腰的立碑墓,3.2万起,包括墓碑、刻字,还有每年两次的绿植养护——就是墓前种的冬青和雏菊,他们会定期修剪浇水。稍微贵点的是山顶的“景观墓”,能看见黄河全景,要8万多,但姑姑摇了摇头,说“你爷爷一辈子省吃俭用,花那么多钱他要骂人的”。中间还有几种组合,比如带小花园的,能种点老人喜欢的花,大概5万左右。我问有没有额外收费,工作人员说“清明的时候有免费摆渡车,从市区的集合点接过来,平时来扫墓,停车场也是免费的”。姑姑算了算,说“比我想象中实在”——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“隐性消费”,但这儿把账算得透亮,倒让人放心。
那天我们选了山腰靠池塘的位置,工作人员帮我们量了尺寸,还拿出笔在纸上画:“这儿可以刻上你爷爷的钓鱼竿图案,旁边留块小地方,种他喜欢的太阳花。”姑姑摸着纸,眼泪掉在上面,却笑着说“就这儿吧”。离开的时候,我们站在墓园门口,风从黄河那边吹过来,带着点湿润的水汽,却不凉。姑姑望着山腰的方向,说:“你爷爷要是在这儿,肯定会搬个小马扎,坐在墓前看鱼,看黄河,像以前那样。”
其实选墓园哪有什么“标准答案”?无非是看有没有把“人”放在心上——有没有留着亲人熟悉的风景,有没有懂你想说的“舒服”,有没有把价格摊开了说清楚。邙山墓园的好,不是刻在宣传册上的“豪华”“风水”,是路边的银杏叶,是池塘里的锦鲤,是工作人员那句“住着舒服”,是让你觉得“亲人还在,只是换了个地方晒太阳”。
走的时候,我把爷爷的照片放在车座上,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,刚好落在照片里他举着鱼竿的笑脸上。姑姑发动车子,说“下周带你奶奶来看看,她肯定也满意”。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银杏叶的香,我突然觉得,爷爷的“新家”,真的找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