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妈妈总在饭桌上念叨,说春分过了,该去北邙陵园看看外公了。去年因为刚从疫情里缓过来,她攥着那盒没送出去的桂花糕犹豫了整整一周,最终还是没敢出门——不是怕麻烦,是怕给陵园添乱,更怕没走到坟前,想念就先漫过了心口。我知道她的心事,就像抽屉里外公生前戴过的老花镜,落了灰也舍不得擦,总想着哪天拿出来,对着阳光照照,就能看见从前的日子。
我怕她白跑,先翻了北邙陵园的官方公众号。最新一条公告是3月10号发的,明明白白写着"2024年清明祭扫季正常开放"。想着再确认一遍,又拨了陵园的服务电话,接电话的姑娘声音温温柔柔:"不用预约,但建议错峰哦,早上9点前或者下午3点后人少,阿姨们逛着也舒服。"还提醒不要带纸钱、鞭炮,最好带鲜花、水果这类环保祭品,陵园门口有免费的环保袋可以领。挂了电话,我跟妈妈说:"放心吧,能去。"她眼睛一下子亮了,转身就去厨房装桂花糕——那是她前一天特意蒸的,放了外公最爱的蜜枣。
周末清晨,我们带着百合和桂花糕出发。风里裹着点青草的香气,陵园门口的桂树刚抽新芽,保安师傅笑着接过妈妈手里的袋子:"阿姨,没带纸钱吧?"妈妈赶紧摇头,举了举百合:"都是鲜花,放心。"进去后沿着石板路走,两边的松柏还是去年的模样,只是枝桠又抽了新绿。外公的墓碑前干干净净的,碑缝里的杂草都被拔走了——应该是陵园工作人员提前打理过。妈妈蹲下来,把百合轻轻放在碑前,手指抚过碑上的名字:"爸,我带了桂花糕,今年的蜜枣甜,您尝尝。"她的声音有点抖,却很清楚,风刚好吹过来,把桂花糕的香气吹得飘起来,我忽然想起外公生前坐在藤椅上吃桂花糕的样子,他总说"甜过蜜的日子,要慢慢尝"。
旁边的王阿姨是我们路上遇到的,她儿子在深圳工作,赶不回来,就找陵园做了代祭。她举着手机给我们看照片:志愿者穿着红马甲,蹲在她老伴的墓碑前,擦得锃亮的碑面上摆着一束白菊,旁边还有她寄来的核桃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零食。"我本来怕代祭不贴心,"王阿姨说,"没想到他们不仅擦了墓碑,还把我写的信读了一遍,录了视频发给我。"她的眼睛有点湿,却笑着:"你看,这视频里的阳光,跟我去年来的时候一样。"风里飘来远处的笛声,是陵园里的志愿者在吹《茉莉花》,王阿姨跟着哼了两句,声音轻得像一片云。
走的时候,妈妈站在陵园门口回头望。阳光穿过松柏的缝隙,洒在她的白发上,泛着暖光。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桂花糕盒子——空了,都留给外公了。"其实啊,"她轻声说,"只要能来看看,说说话,就够了。"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人们总执着于走到坟前:不是为了烧多少纸钱,不是为了摆多少祭品,是为了把心里的想念,变成实实在在的脚步,走到那个人身边;是为了告诉TA:"我没忘,那些一起吃桂花糕的日子,那些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的日子,我都记着。"
北邙陵园的风还在吹,吹过每一块墓碑,每一朵鲜花,每一句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。其实答案很简单:能去,只要带着心意,带着环保的祭品,就能去。而那些没来得及说的话,没来得及送的糕,都会变成风,变成阳光,变成松柏的新绿,悄悄传到另一个世界——就像外公当年说的,甜过蜜的日子,要慢慢尝,慢慢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