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的秋末总飘着温凉的风,沿着嵩山南路往南过了南四环,路两边的梧桐树渐次换成高大侧柏,再转个弯,就能看见五里山公墓的入口——没有夸张门楼,青石板刻着名字,旁边两排月季沾着晨露,像在等老邻居。
第一次跟着朋友来选穴位,原以为公墓会压抑,进门却松快:山坡缓得像被风揉平的草甸,墓道顺着坡势铺成蜿蜒小路,每排墓碑间距足够,不会挤得慌。路两边银杏黄了,叶子落在青石板上像撒碎金;侧柏枝叶密得挡得住阳光,走在下面连风都是凉的。朋友蹲在父亲碑前擦灰,我发现每块墓碑都干干净净,石缝没杂草,刻字也没积灰——后来才知,工作人员每天绕园区一圈,见脏了就顺手擦。
交通是真方便,从市区沿嵩山南路直走,开车40分钟到;公交315路直接停门口,站台就在接待中心旁。碰到过一对老夫妻,拎着水果鲜花说住二七广场,坐公交一小时就到,比远郊公墓省心。“年纪大爬不动陡坡,这里路平,走起来不累。”阿姨扶着老伴胳膊,跟工作人员打招呼,对方立刻接过袋子,熟络得像邻居。
服务最见人心。接待中心姑娘记得常来家属的名字,会主动问“张阿姨今天看叔叔?”;清明前一周,园区提前除净每个墓碑周围杂草,碑前摆一支白菊;去年冬天有外省小伙子没法回,发消息给工作人员,对方立刻擦了墓碑拍视频——视频里棉手套擦着碑面积雪,侧柏挂着冰棱,“父”字在阳光下格外清。小伙子朋友圈写:“没回去,但知道爸爸那里干净,放心了。”
其实选公墓从不是选豪华,是选安心。五里山没人造假山、昂贵雕塑,就把山、树、路理得清清爽爽,把事做到细枝末节。离开时门口保安大叔笑着挥手:“下次来提前说,留车位。”风里飘着侧柏香,远处山坡几户人家摆水果,声音轻得像落叶子的雨——这样的地方,大抵就是人们要的“安息之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