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新郑的槐花香,我沿着炎黄大道往近郊走,路过黄帝故里景区的青铜鼎时,听见两位阿姨在讨论:“咱去黄帝陵公墓看看吧?不知道现在开着没?”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见这样的疑问——每年清明前后,总有人抱着鲜花站在公墓门口,隔着铁栅栏往里面望,想确认那扇门有没有为思念敞开。
很多人会混淆两个“黄帝陵”:陕西延安的黄帝陵是国家级的始祖陵寝,葬着黄帝的衣冠;而郑州的黄帝陵公墓坐落在新郑市近郊,离黄帝故里景区不过十公里,是当地为传承黄帝文化修建的经营性公墓。它不像陕西黄帝陵那样气势恢宏,却沾着更多烟火气——门口的便利店卖着新郑的红枣糕,路边的老树下总停着几辆挂着豫A牌照的轿车,都是来祭扫的本地人。我曾跟看门人闲聊,他说:“来这儿的大多是新郑周边的家庭,有的是祖辈就葬在这儿,有的是特意选这儿,就想离‘老祖宗’近点。”
说到开放情况,我最近特意问了公墓的工作人员。目前郑州黄帝陵公墓是正常开放的,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,除了春节初一到初三会闭园三天,其余时间都能进。不过要提醒一句:现在进园需要带身份证,祭扫前最好提前打个电话确认(公墓的联系电话能在新郑市民政局官网查到),避免遇到临时调整——比如去年夏天暴雨过后,公墓曾闭园一周修整园区道路,不少没提前问的人白跑了一趟。还有,现在园区提倡文明祭扫,禁止焚烧纸钱、燃放鞭炮,门口的服务台免费提供鲜花兑换点,把纸钱换成一支菊花,倒也多了份清净。
上星期我去的时候,正好遇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扫墓。妈妈蹲在墓碑前,用湿巾擦着碑上的灰尘,跟孩子说:“太爷爷以前总带你吃红枣糕,你记不记得?”孩子举着手里的鲜花,奶声奶气地说:“记得,太爷爷说我是‘小炎黄子孙’。”风把槐花香吹过来,落在墓碑旁的青草上,那一刻突然明白:大家问“开放吗”,其实问的是“还能来跟老祖宗说说话吗”。这个公墓不是冰冷的石头堆,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线——线的这头是拿着手机拍视频的年轻人,线的那头是穿着粗布衣裳的老辈人,中间系着的,是刻在炎黄子孙骨血里的“根”。
清明前的周末,我又路过公墓门口。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台阶上,摸着怀里的陶瓷罐,罐子里装着他老伴的骨灰。他跟我说:“我们俩结婚五十年,她临终前说,要葬在黄帝陵公墓,‘离老祖宗近,不孤单’。”我看着他慢慢站起身,扶着栏杆往里面走,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和远处的黄帝故里景区的轮廓叠在一起。那一刻突然觉得,所谓“开放”,从来不是一扇门的开关——是让思念有处可去,让传统有处可栖,让每个想找“根”的人,都能在槐花香里,遇见属于自己的“老祖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