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着嵩山路往南,过了南三环的高架桥,路两边的高楼渐渐退成背景,成排的樟树裹着湿润的风涌过来。风掀动樟叶的声音里,顺着林间指示牌走几百米,就能看见那方藏在绿影里的墓园——没有浮夸的门楣,青石板上刻着的名字嵌在树影里,倒像谁不小心遗落的书签。很多人问这个公墓多大,其实它的面积是约80亩。要是对数字没概念,不妨想想7个标准足球场连在一起的样子——只不过这里没有草坪的单调,土地被分成了几处温柔的区域:玉兰区的花刚谢,落瓣铺在草坪上像撒了层雪;松柏林的树杆直挺挺的,像替故人守着什么;桂树区的枝叶正攒着劲,等秋天把香氛浸满每一寸风。每片区域之间留着两米宽的青石板路,下雨时不会滑,足够家属推着轮椅慢慢走,或者蹲下来给墓碑擦灰尘。这个公墓已经存在二十多年了,是郑州南部较早拿到合法资质的墓园之一。以前我总觉得公墓该是冷清清的,可这里不是——清晨有附近的老人来步道散步,太极扇挥起来时,鸟鸣顺着扇风飘;周末有家属抱着花进来,把百合放在墓碑前,轻声说些“最近降温了”“孩子考了满分”的家常话。每排墓穴之间的间距有三米多,没有密密麻麻的拥挤感,倒像小区里的楼间距,留着足够的空间装下思念。80亩的土地里藏着好多故事:有个年轻人的墓碑旁摆着他最爱的AJ鞋,鞋尖擦得发亮;有对老夫妻的合葬墓刻着“一起走了六十年,这次换我等你”;还有几座公益墓,管理员会定期摆上野菊,说“总得让他们知道有人记着”。它不像商场那样追求“大而全”,更像个守着城南的老邻居,把每一份牵挂都叠得整整齐齐,放进樟叶的香里。交通也省心,离南三环快速路就一公里,开车来有免费停车场,坐215路公交到嵩山路南三环站,再走十分钟就能到。有时候我路过,看见有人坐在长椅上翻旧照片,阳光穿过樟叶洒在照片上,或者有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问“奶奶的名字怎么刻在石头上”,突然明白——问公墓多大,其实是在问“能不能装下我的想念”。80亩的土地从不是冰冷的数字,它是清晨的露水滴在樟叶上的声音,是桂花开时飘满城南的香,是每块墓碑后面没说完的话,是那些“我想你”被风裹着,落在每一片树叶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