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刚裹着暖意掠过邙山的柏枝,不少郑州人已经开始对着手机里的陵园地址犯嘀咕:今年去邙山陵园看亲人,能进去吗?
过去三年,疫情让祭扫成了“有计划的仪式”——预约、限流、错峰,这些词像小标签贴在每个清明的日历上。哪怕现在商场的门全打开了,学校的铃声恢复了,想起去年隔着铁门递花的场景,还是会忍不住问:邙山陵园还封着吗?是不是得提前打电话确认?
带着这些疑问,我查了邙山陵园的官方公告,也拨通了客服电话——答案很明确:目前陵园正常开放。但和疫情前比,多了点“小讲究”:周末或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日,建议提前在“郑州民政”公众号预约,避免现场排队;开放时间是早8点到晚5点,下午4点半之后停止入园,想多待一会儿得赶早。
进了门倒不用慌,门口的志愿者会笑着递导览图,带老人的话能免费借轮椅,带小孩的有婴儿车——这些便民服务都是现成的。不过要记着:现在陵园里不让烧纸、放鞭炮,香只能点细香,要是带了纸质祭品,门口有“集中焚烧点”,工作人员会帮着处理。我妈之前总念叨“没烧纸不踏实”,试了一次“云纪念”倒喜欢上了:写张卡片贴在思念墙上,或者录段语音存在平台里,说“比烧纸还能留得住话”。
其实我们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能不能进”,是“能不能好好说句话”。上周去的时候,看见一位阿姨蹲在墓碑前剥橘子,一瓣一瓣摆整齐,嘴里念叨“你生前最爱吃甜的,现在这橘子糖心”;还有个小伙子抱着向日葵,一边摆一边笑:“我升职了,之前你总说我没出息,现在能买最好的花了。”风把他们的声音吹得轻轻的,混在柏叶沙沙声里,像亲人在回应:“我听见了。”
最后唠两句实用的:坐公交16路、91路到“邙山陵园站”,走两步就到;开车的话停车场在左边,高峰日可能满,建议拼车。还有啥不清楚的,打客服电话0371-6378XXXX,姑娘们说话可亲切了。
春光明媚的时候,带着花去走走吧。风里有柏香,有阳光,还有那些没说够的思念——就算隔着石碑,说一句“我来了”,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