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郑州总飘着细柔的雨,王姐抱着束白菊站在花园路公交站,望着车流里蠕动的私家车叹气——去年给母亲扫墓,堵在连霍高速上两个钟头,她攥着湿透的纸扎,眼泪和雨水混在一起。“要是有个交通方便的墓地就好了。”她跟我念叨过好几次,既想符合老辈“风水好”的讲究,又不愿每次扫墓都像打场硬仗。
上周跟着王姐去看北邙陵园,车刚拐进连霍高速惠济入口,她就坐直了身子:“这么近?”从市区到陵园不过20分钟,下了高速沿一条柏油路往里走,两边的杨树抽着新绿,没多远就看见“郑州北邙陵园”的青石板牌子,倒像个藏在山里的公园入口。“以前去郊区墓地得转三趟车,现在坐909路公交直接到门口。”王姐摸着站牌上的字,指尖沾了点雨,却笑得眼睛弯起来。
说到风水,陵园的老周师傅比谁都清楚。他指着远处连绵的邙山余脉:“这是秦岭的尾巴,古代帝王都抢着埋这儿——‘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’可不是空话。你看咱园区,后面是邙山当靠山,前面绕着贾鲁河支流,左右两边的矮丘像俩胳膊抱着,刚好是‘左青龙右白虎,前朱雀后玄武’的格局。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离这儿不远,千年的风水宝地,能差吗?”王姐蹲在河边摸了摸水,凉丝丝的风裹着青草香吹过来,她忽然说:“我妈生前爱听戏,要是知道能住在这么有福气的地方,肯定愿意。”
进了园区更不像传统墓地。柏油路两旁的松柏摆得齐整,针叶绿得发亮;银杏林刚冒出鹅黄色的新芽,旁边的玉兰树开着满树白花,花瓣飘下来落在肩头,连空气都软乎乎的。王姐摸着一棵老槐树的纹路:“我妈以前在阳台养月季,总说要住到有花的地方。”除了环境,服务也贴心得让人暖:门口有免费摆渡车,载着腿脚不便的老人逛园区;停车场能停200多辆,周末来扫墓也不会挤;要是出差没法来,打个电话,工作人员会代祭,拍段视频发过来——连碑前的草叶上沾了露珠都拍得清楚。
旁边扛着锄头的张叔凑过来搭话,他是去年给老伴买的墓地:“我住金水区,坐公交40分钟就到。以前去南郊墓地得转三趟车,现在好了,早上出门,中午就能回家给老伴拔拔草。”还有刚工作的小李,戴着眼镜翻手机里的照片:“我查了资料,北邙山的风水是真的好,而且离我公司近,周末骑电动车就能来。爷爷生前最疼我,我想常看看他。”
王姐站在母亲的墓前,把白菊轻轻放下,用手帕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:“妈,以后我每周都来,不用你等我啦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一片玉兰花瓣飘下来,落在墓碑上。我忽然懂了,所谓“好墓地”不过是两个简单的愿望:活着的人能“常来”,走了的人能“安居”。郑州北邙陵园没什么华丽的宣传,就凭着“离市区近”和“千年邙山的风水”,把这份安心,稳稳地递到了每个郑州人手里。
雨停了,阳光穿过云层漏下来,照在园区的银杏叶上,泛着淡金的光。远处传来鸟叫,连风都变得温柔——这样的地方,大概就是亲人最好的归宿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