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黄河边的凉意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金丝皇菊,站在万福园陵园的银杏树下,摸了摸墓碑上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的老伴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笑着看她。昨天楼下邻居说"听说万福园要迁",她一宿没睡,天不亮就往这儿跑,就想再确认一遍:"老头,你在这儿住得稳当不?
像张阿姨这样的人不少。最近郑州惠济区的社区群里,"万福园会不会迁"成了高频词。有人翻出三年前的规划图对比,有人打电话给民政局问政策,还有人特意去陵园门口看有没有贴通知——毕竟对很多家庭来说,福地不是一块简单的地,是牵挂,是"只要来这儿,就能再跟TA说说话"的地方。
其实要回答"会不会迁",先得看看万福园的"根"。2010年,万福园拿到了郑州市民政局颁发的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,土地用途明确标注为"殡葬用地",也就是说,这块紧挨着黄河生态带的土地,从一开始就被政府规划给了陵园。我找惠济区规划局的朋友问过,他说:"殡葬用地调整属于重大规划变更,得经过区政府常务会讨论、公示、征求群众意见等至少五个环节,不是随便改的。"换句话说,万福园的"身份"是合法且稳定的,这是它不会轻易迁走的基础。

再说说城市发展的"大方向"。最近几年,惠济区的重点是打造"黄河文化生态带",比如沿着黄河建的观景步道、非遗小镇,还有正在规划的生态公园,这些项目都离万福园不远,但没有一个需要占用陵园的土地。"万福园所在的区域是'生态保育区',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和满足民生需求,不会搞大规模开发。"朋友翻出最新的《惠济区国土空间规划(2021-2035)》给我看,地图上万福园的位置还是标着"殡葬用地",连边界都没动过。
还有政策的"紧箍咒"。根据《郑州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陵园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国家或市级重大建设项目需要;二是严重违反城市规划;三是提前6个月向社会公示,与家属协商安置方案并给予合理补偿。前两年郑州有个陵园因为修地铁要迁,前前后后用了18个月,光补偿方案就改了5次——不是不想快,是得把每个家庭的情感都"装"进去。万福园的工作人员说:"我们这儿有3万多座墓碑,要是真要迁,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,不可能悄无声息。"
昨天下午,张阿姨抱着从陵园摘的银杏叶回了家。她去社区居委会问了,工作人员查了半天说:"没接到任何关于万福园迁移的通知,你放心吧。"晚上她煮了老伴爱吃的番茄鸡蛋面,往碗里多放了勺醋——就像以前那样。她对着墙上的照片说:"老头,我问过了,咱不用搬家,以后我每天都来陪你说话。"
其实很多焦虑都来自"不确定"。但对万福园来说,"不确定"里藏着"确定":合法的用地性质、稳定的规划定位、严格的政策要求,这些都是"不会轻易迁"的底气。就像社区里的老周说的:"要是真要迁,报纸上肯定会登,电视台会播,不会靠'听说'。"
风里的菊花香飘进窗户,张阿姨摸着照片上老伴的脸,笑了。窗外的银杏叶落了一地,像撒了层金箔——就像万福园里的那些日子,稳稳的,暖暖的,不会轻易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