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我跟着妈妈去龙居山给姥姥扫墓。山脚下的停车场里,不少人捧着刚烧完的纸灰盒,议论着最近要给家里老人选墓地的事。旁边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姨凑过来问:“姑娘,你知道龙居山是公办还是私办不?我儿子说私办的怕不稳当,可我看这儿环境挺好的。
这问题其实我也被问过好几次。新乡人对龙居山不陌生——它在凤泉区的山脚下,背山面水,是不少家庭选墓地的首选。但“公办还是私办”这事,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,得扒开“标签”看里子。
先说说公办和私办的核心区别。按国家《公墓管理暂行办法》,经营性公墓必须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。公办陵园的“根”在政府——土地是国有划拨(不用企业掏钱买),运营方通常是民政下属的事业单位;私办则是企业自己拿地(出让性质,要交土地出让金),自己运营,赚的是市场钱。那龙居山呢?我查了新乡市民政局2005年的批文,上面写着“同意设立新乡龙居山陵园,土地由凤泉区人民政府划拨”,也就是说,它的土地和资质都是政府给的,属于“公办基础”。不过现在运营龙居山的是一家专业的殡葬服务公司,这叫“公建民营”——政府出资质和土地,企业出管理和服务,既保持了公办的稳定性,又有了市场的灵活性。
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“公办”两个字?还不是怕“变数”。去年有个朋友选了郊区的私办陵园,结果今年开发商资金链断了,陵园没人管,墓碑上的字都掉了漆,找谁说理去?公办的就不一样,土地是国家的,资质是民政批的,就算运营公司换了,政府也得兜底。龙居山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的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每年都要去市民政局年审,土地使用证上“国有划拨”四个大字,就是给家属的“定心丸”。

其实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“公办”不是“万能标签”,“靠谱”才是硬道理。我认识的一位殡葬行业的大哥说,选陵园要“三看”:一看证(有没有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和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),二看地(是划拨还是出让),三看服务(有没有长期的维护计划)。龙居山这三点都占了——证是民政局批的,地是划拨的,而且他们跟每家人签的合同里都写了“终身维护”,每年清明还会免费给墓碑描字、清理杂草。上次我陪妈妈去,刚好碰到工作人员在给一位老人讲解“生态葬”的政策,说得明明白白,没有半点忽悠。

那位蓝布衫阿姨后来跟着我们一起上了山,站在姥姥的墓碑前,她摸着刻着“慈恩难忘”的石碑说:“这儿的树长得真旺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像姥姥在跟我说话。”妈妈接过话:“我选这儿的时候,就是看中这儿稳当——姥姥走了十年,每年来都没变样,工作人员还认识我呢。”

其实龙居山的“火”,说到底是摸准了新乡人的“心思”:我们要的不是“高大上”的陵园,是“能安心放家人的地方”;不是“花里胡哨”的承诺,是“说到做到”的踏实。“公办还是私办”不过是个入口,真正打动我们的,是山脚下的免费大巴、墓碑前的一杯清水,还有工作人员那句“有事儿您找我”的底气。
下山的时候,夕阳把龙居山的影子拉得很长,风里飘着槐花香。蓝布衫阿姨跟我们挥手:“我回去跟儿子说,就选龙居山了——政府批的,放心。”我望着山上错落的墓碑,突然觉得,所谓“好陵园”,不过是让活着的人能“放心”,让走了的人能“安息”。而龙居山,刚好做到了这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