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的风里裹着桂香,我陪爸妈沿着荥阳环城南路往贾鲁河走,妈突然拽了拽我的袖子:“你张姨家老爷子上周走了,想找个离得近的陵园,问咱们这附近有没有?”我挠了挠头——搬来融信蓝城的新小区才半年,我每天上下班都走这条道,竟从没留意过这事。
环城南路是荥阳城南的“主动脉”,西起京城南路,东接新郑快速通道,沿途串着一片又一片新建的楼群:南边的永威城刚交了房,北边的建业花园里飘着装修的腻子味,路口的大商超市才开业三个月,连门口的共享单车都还沾着新漆。但要说陵园,我搜遍记忆,还真没在路边见过——直到我问了楼下卖胡辣汤的王姐,她擦了擦手说:“环城南路本身没有大型陵园,西南三公里有青龙岗,东南过了贾鲁河有仙鹤园,都是荥阳老牌子的,很多人找过去。”
后来我才明白,为什么这么多人问“环城南路有陵园吗”。这两年荥阳的新区像吹了气似的涨起来,很多从老城区搬来的人,对周边的“隐藏配套”一无所知;还有些年轻人在环城南路买了房,突然遇到家里的殡葬需求,第一反应就是“找离得近的”。但选陵园真不是“越近越好”——上周末我陪张姨去了青龙岗,进大门先看见两排碗口粗的雪松,步道旁的冬青修剪得整整齐齐,工作人员指着山坡上的一片玉兰树说:“春天开得像雪似的,很多家属清明来,都要在树下留张影。”张姨蹲下来摸了摸脚边的草,说:“老爷子生前爱养兰花,要是在这儿,能闻着玉兰香,应该愿意。”

其实陵园从来不是“恐怖的地方”,它更像“装着回忆的盒子”。就像仙鹤园,我去年陪同事去送他奶奶,那里有个不大的人工湖,湖边种着睡莲,同事蹲在湖边说:“奶奶生前每天早上去公园喂鱼,现在她在这儿,能天天看鱼,应该开心。”那天的阳光照在湖面上,闪着碎银似的光,我突然懂了:大家找的不是“近的陵园”,是“能让思念落地的地方”。

昨天傍晚,我妈举着手机给我看:“张姨选了青龙岗,说下周去定穴位。”屏幕里是青龙岗的照片——山坡上的玉兰树刚抽新芽,远处的贾鲁河像条银带,风里似乎还能闻到玉兰香。妈说:“等咱们老了,也选个有花的地方吧。”我笑着点头,望着窗外环城南路上川流的车,突然觉得,所谓“安心”,不过是知道那些重要的人,哪怕走了,也能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,守着四季的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