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风裹着黄河边的苇絮飘进墓园门,我踩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两边的侧柏漏下碎金似的阳光——这是我第三次来河南黄河纪念公园,每次都想好好看看,这片挨着母亲河的土地,到底藏着怎样的风水意涵。
很多人问“黄河边的墓地风水好不好”,其实第一回我也好奇。守园的张大爷是土生土长的黄河滩人,他指着北坡的浅丘说:“你看那土坡,不是人工堆的,是邙山余脉伸过来的‘小胳膊’。老辈人讲‘靠山吃山’,可埋人得‘靠山稳’——这丘坡不高不陡,像坐在椅子背上,能挡冬天的西北风,又不会压得人喘不过气。”顺着他的手往南看,三四里开外的林带后面,黄河正泛着淡金色的光,枯水期的河道像条被风揉皱的银带,绕着滩地缓缓流淌。张大爷又说:“面水要‘活’,不能是死水塘。黄河的水是跑着的,气就跟着动,不像死水那样‘淤’。你听,汛期时能听见浪声,那是‘水在说话’,说明地里的气也在转。”
后来我跟着一位懂点风水的朋友再去,他没说那些玄乎的术语,反而蹲在墓区的花坛边摸土。“你看这土,”他把攥在手里的淤土松开,细沙和黏土均匀地散开,“是黄河冲下来的活土,含沙量刚好——太黏的土板结,气通不过去;太沙的土散,气留不住。这种土攥得成团,松开就散,是‘能呼吸’的土。”他又指着墓区的小路:“你看这路不是直的,是顺着丘坡绕的弧。风水里讲‘藏风’,直路会让风‘穿堂过’,把气带跑;弯路能让风慢下来,气就留在园子里了。”我顺着小路走了一段,果然,风穿过侧柏和紫荆的缝隙,变得柔柔和和的,不像开阔地那样吹得人睁不开眼。
其实最让我觉得“舒服”的,是园区没把“风水”做成噱头。每座墓碑都不超过1米2,不会挡住后面的视线;墓区之间留着宽宽的绿化带,不是密不透风的围墙;甚至连焚烧炉都做了下沉式设计,烟不会飘得满园区都是。上回陪朋友来选墓,她担心“靠近黄河会不会潮”,守园的李阿姨拉着她去看坡上的墓位:“你看这草,夏天长得旺,冬天也不枯得太厉害,说明排水好。我们这地基垫了三层砂石,比市区的小区地基还牢——你摸,”她蹲下来摸了摸墓位旁边的土,“干松的,没有返潮的痕迹。”朋友蹲下来试了试,果然,土是暖的,没有潮湿的黏腻感。

离开的时候,我站在门口的石牌坊下,望着远处的黄河。风里飘来芦苇的香气,旁边有位老人在喂鸽子,鸽子落在他脚边,不怕人。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说:“黄河是咱的根,埋在黄河边,就算走得再远,也能找到回家的路。”其实所谓风水,不过是中国人对“安身之所”的执念:要稳,要活,要和自然商量着来,要和自己的根连着。河南黄河纪念公园的风水好不好?那些在风里站得直的柏树,那些顺坡绕的小路,那些能呼吸的淤土,还有黄河传来的浪声,已经给出了答案——它不是什么“大师认证”的噱头,是土地和人相处了千百年的智慧,是黄河边的风、土、水,一起攒出来的“安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