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松针的清苦,沿着郑密路往西南走,过了尖岗水库的大坝,御泉森林陵园的入口就藏在两排法桐后面。没有夸张的牌坊,也没有刺目的红色标语,只有一块刻着“御泉森林陵园”的青石碑,碑身爬着几缕青藤,像给老房子戴了串绿项链——这大概是郑州最“不像陵园”的公墓了。
走进园区才发现,这里的“森林”不是噱头。沿着青石板路往深处走,两边是高大的松树、挺拔的竹子,还有几株开着小白花的野蔷薇,连鸟鸣都比外面密些。陵园没有把墓碑排成整齐的队列,反而把园区分成了“松影”“竹韵”“梅香”几个区域,每一片都以植物命名。松影区”里,墓碑是嵌在松树下的铜牌,只比手掌大一点,上面刻着名字和一句短句,有的是“愿你如松,长青”,有的是“风过松间,是我在喊你”;“竹韵区”的墓碑是一块刻了字的青石板,铺在竹林间的小径旁,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铺路的石头。连祭祀台都是用天然石块垒的,踩上去能感觉到粗粝的纹路,旁边摆着几个陶制的花盆,里面种着万年青,是工作人员刚浇过水的,叶子上还挂着水珠。
说到2025年的价格,其实不用找什么“内部渠道”,直接去服务中心问就行。服务中心是间刷着米白色墙的小房子,窗户上摆着几盆绿萝,工作人员穿藏青色的工服,说话轻声轻气的。翻开他们递来的价格册,最亲民的是树葬,选一棵小松树或者柏树,把骨灰埋在树下,后期有工作人员帮忙修剪枝叶,价格不到2万元——相当于郑州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。传统的立碑墓分了不同位置:临着尖岗水库的“水云间”,能看到湖面的波光,价格大概8-12万;靠山的“翠岭区”,背后是连绵的小山,山上种着槐树和杨树,价格6-10万;还有一种“家庭合葬墓”,能放三个骨灰盒,适合想和父母一起的家庭,价格在15万左右。要是想选更有纪念意义的,还有“花葬”——把骨灰和花种混在一起,春天会开出一片小花,价格比树葬稍贵一点,但每年花期,工作人员会拍照片发给家属。
其实最让人安心的是这里的服务。比如祭祀的时候,不想烧纸的话,服务中心有代祭服务:工作人员会带着鲜花和水果去墓碑前,拍一段15秒的视频,里面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有鸟叫,还有放在石阶上的苹果——是早上刚从菜市场买的,带着新鲜的果蜡。要是自己来,园区里有免费的手推车,能放祭祀用品,还有直饮水站,杯子是一次性的,用的是可降解材料。甚至还有“夜间祭祀”服务,要是想晚上来看看亲人,提前打个电话,工作人员会留一盏小灯,挂在墓碑旁边的树上,暖黄色的光透过树叶漏下来,像有人在等你。

走出陵园的时候,刚好碰到一位阿姨在松影区里浇花。她戴着草帽,手里拿着喷壶,对着一棵小松树喷了半天。问她是谁的亲人,她笑着说:“是我老伴儿,去年选的树葬。我每周来一次,浇浇水,唠唠嗑——你听,风过松间的声音,像不像他以前打呼噜的样子?”风确实吹过来了,松针沙沙响,远处传来尖岗水库的浪声,连太阳都变得温柔起来,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盖在松树下的铜牌上。
其实所谓的“好陵园”,从来不是看有多豪华的墓碑,而是看有没有把“人”放在心上——御泉森林陵园做到了,它把思念藏在松间,把牵挂埋在花下,把每一个离开的人,都变成了森林的一部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