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提到陵园,云鹤总像“老邻居”一样亲切—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园,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从“绿城”到“国家中心城市”的变迁,也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送别亲人。最近常有人问:“云鹤后期还有多少墓型可选?以后会怎么发展?”其实答案就藏在园区的一草一木里,藏在对每处细节的打磨中。
目前云鹤的在售墓区集中在中南部,类型丰富得能覆盖不同家庭需求。传统立碑墓是“人气款”,还有200多座,材质多为福建花岗岩,耐用且碑面光滑,款式有“福泽”“孝亲”这类经典款,也有融入简约线条的新款,适合喜欢“稳重大方”的家庭。生态墓区的树葬、花坛葬还有150个左右席位:树葬是把骨灰埋在银杏、国槐树下,每棵树都有专属编号,家属能定期来浇浇水;花坛葬则是将骨灰融入花坛,上面种着月季、菊花,春天开花时像给亲人盖了层花被。艺术墓区有30多款定制方案,有人把逝者的书法刻在碑上,有人用孩子的画做浮雕,每一座都带着专属故事,适合想“留独特记忆”的家庭。
云鹤的墓型从不是“卖完即止”,园区北侧预留地正在规划,明年上半年会推出“新中式人文墓”。这种墓型主打“小而精”,面积控制在1.2-1.5平方米,比传统立碑更节地,设计却很用心——碑身刻着梅兰竹菊浅浮雕,旁边配微型汉白玉栏杆,脚下种着麦冬草,既有传统仪式感,又符合当下“不铺张”的需求。生态墓区还会新增“草坪葬+二维码”组合:草坪葬将骨灰埋在草坪下,立小小的石牌;扫描二维码能看逝者照片、生平甚至语音留言,以后异地亲人不用跑过来,也能“说说话”。
除了墓型补充,云鹤的后期规划更注重“把陵园变成有温度的地方”。主干道两侧要建“记忆长廊”,贴老郑州的照片——有八十年代的二七广场,有九十年代的花园路,还有云鹤刚开园时的样子,走在长廊里像和亲人一起“回忆过去”。园区西侧会新建“追思服务中心”,能办遗体告别、追思会,还能寄存骨灰,解决了“跑多个地方”的麻烦。生态改造也在推进:要种500平方米公益林,每卖一座生态墓就种一棵树,慢慢把园区变成“能散步的森林”,以后来祭祀的人不仅能送花,还能在树林里走一走,像陪亲人“逛公园”。
其实云鹤的规划从来不是“为卖墓而做”,而是“为陪伴而做”。它知道郑州人念旧,所以保留传统墓型;知道年轻人爱简洁,所以设计新中式款;知道大家怕麻烦,所以完善服务;知道环境重要,所以种更多树。有人问“墓型够不够”,更关键的是“有没有选到适合的”;问“规划怎么样”,本质是“能不能放心托付亲人”。云鹤的答案写在每块精心打磨的墓碑上,写在每棵刚种下的小树苗里,写在对“人文与生态”的坚持里——它还是那个“老邻居”,只是会慢慢变得更贴心、更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