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为逝去的亲人寻找最后的安身之所时,位置往往是最牵肠挂肚的考量——离城市不远,能常去探望;环境要静,配得上他们的温柔;交通得顺,不用在拥堵里消耗思念。郑州北邙陵园,恰恰接住了这份心意,它的位置,不是一串冰冷的坐标,是“我能常来看你”的底气,是“你在这里不孤单”的安心。
郑州北邙陵园坐落在荥阳市高村乡的北邙山余脉上,说具体点,从郑州市中心出发,沿连霍高速向西约30公里,或者走科学大道转京水西路,大约4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。它像被大自然轻轻放在了“城市牵挂”与“自然安宁”的中间点:北边挨着黄河游览区的生态带,风里飘着黄河水的湿润气;南边望得到荥阳城区的烟火,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市场叫卖声——不远不近的距离,刚好让思念不用跨越太长的路,也让逝者不用远离人间的温度。我有次陪邻居阿姨去,她坐在陵园门口的石凳上,望着远处的麦田说:“以前怕你叔埋得太远,现在好了,周末买完菜就能绕过来看看。”
其实北邙陵园的位置,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归根”情结。早有“生居苏杭,死葬北邙”的说法,这片土地的好,是大自然给的:土壤深厚松软,不会有积水之忧;地势舒缓如展开的怀抱,挡住了西北的寒风,却留着东南的暖光——这种天然的“吉地”,不是人工能造出来的。陵园选在这里,不是随波逐流蹭名气,是懂我们心里那点执念:让亲人躺在有文化温度的土地上,比什么“豪华墓区”都让人踏实。上次去碰到位老大爷,他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念叨:“你爷爷当年就想葬北邙,现在总算圆了他的愿。”风把他的白发吹起来,阳光刚好打在碑身的青苔上,连岁月都显得温柔。
要是不想开车,也有很实在的出行方式。从郑州火车站坐322路公交到荥阳汽车站,再转乘荥阳到高村的城乡公交,末班车是下午6点,刚好够你陪亲人说会儿话再赶回家。或者坐地铁10号线到荥阳上街站,打车15分钟就到陵园门口——沿途的路牌都标着“北邙陵园”,连村口卖糖糕的老大娘都能给你指方向:“往山上走,那片松树林子就是。”我去年秋天去的时候,陵园里的银杏叶落了一地,像铺了层金箔;山脚下的玉米刚收完,秸秆堆成小山,飘着淡淡的青香;沿着步道往上走,能听见远处黄河的浪声,不是汹涌的,是像老人说话一样的慢节奏——朋友蹲在墓前,轻声说“这里比城里安静,你肯定喜欢”,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我忽然懂了:位置从来不是坐标,是“我在近处守着你”的安心。
很多人问郑州北邙陵园的位置,其实问的不是“东经多少北纬多少”,是“值不值得把最亲的人放在这里”。它在连霍高速的西边,在北邙山的余脉上,在黄河的边上,在荥阳的烟火里——更在每一个想把思念安放在近处的人心里。如果你也在找这样一个地方,不妨去看看:不是看地图上的点,是看风怎么穿过松树林,看阳光怎么落在墓前的石桌上,看你站在那里,会不会忽然觉得“就是这里了”。毕竟对逝者来说,最好的位置,从来不是“多远”,是“我能常常来”;最好的答案,从来不是“在哪里”,是“我找到了让你安心的地方”。